觀點熱議
-
川大校長李言榮:培養拔尖人才,教師科研經費應保持在合理區間內
很多高?;旧线€只是國家科技的“戰術力量”,解決重大問題的能力還很不足。要想成為國家的戰略科技力量,高校需要從兩個層面發力,即在應用研究上要掌握住關鍵核心技術,也就是“根技術”;在基礎研究領域產生從0到1的“種子技術”,而不僅僅是“樹枝”和“樹葉”的修剪和完善??梢哉f,如果僅僅是對已有技術的豐富和完善,不管進展多大,也是一種戰術性力量,都是在別人栽的樹上結出的果實。當然,作為我國高層次人才培養的主陣地,高校無論是解決“卡脖子”問題還是支撐科技自立自強,關鍵還在于能不能源源不斷地為國家培養出拔尖創新人才。其實,培養拔尖人才是要花很大功夫的,培養一個基礎領域的高級人才可能比多修一公里地鐵、甚至比搞出一顆芯片還要燒錢得多。01.教師:科研應有“合理空間”對于優秀人才的培養,成功的學校盡管方法路徑各不相同,但有一點卻是共通的,就是都擁有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尤其在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方面,找到活躍在學術前沿的老師可以說是重中之重。當然,一個好老師僅僅自己是人才也是不夠的,好老師一定要既教書又育人,既言傳又身教。當年的西南聯大之所以能在非常艱苦的條件下,培養出眾多大師級人物,其關鍵就在于當時的西南聯大名師大家薈萃,教學環境和育人氛圍很濃,老師們的科研任務和科研壓力很小,要搞科研也大多是理論方面的研究為主,老師可以將主要精力用在學生培養上。如果老師的科研任務太重,是不太可能把學生的事情放在第一位的,甚至培養學生成才都難以成為其“主業”,老師可能會把自己的成功放在第一位,所以科研任務不要太多、至少不要長時間過重。反觀當下,有的學校教師的科研任務過重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要想給教師科研“減負”,首先,國家層面的資源分配不能太過于有競爭性,或太集中到某些或某類學校。其次,對于不同類型高校中的教師應分類評價。因為不同類型高校中,教師的科研類型和科研投入力度也各不相同,同一把尺子是很難適用于所有教師的,由此也就不可避免地導致部分教師疲于應付、無心教學。比如,重點大學教師的人均科研經費,雖然很難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但我認為以副教授為例,當前如果保持在人均每年60—100萬元應該是相對合理的空間,如果大大超過這一區間,教師承擔的科研壓力就很有可能占用其原本應花在教學上的時間和精力。當然,文科有著自身規律,即便對于理工農醫而言,也不是一個“死標準”。行業類高??梢月愿咭稽c,綜合類高校則可以靠近下限一些。如果在某一個階段有很重的攻關任務,則以研究所或研究中心聘為專職科研人員為好。但總的指導思想是一致的,就是不能因為科研任務而影響教師人才培養的中心工作,這是對一所大學本質的堅守,但長期沒有科研也是難以成為一個好老師的。02.學生:扎實基礎應與寬廣視野齊飛基礎拔尖人才首先要有從事基礎學科的興趣、潛質,但更重要的是要與使命感結合起來。當年西南聯大的學生之所以成為帥才、引領性人才的多,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有強烈的使命感,因為他們刻苦學習的動力,來自于要用科學救中國的強烈信念。如果一個學生沒有使命感、沒有志存高遠的精神、沒有將個人成長與國家命運結合起來,也是難以成為棟梁人才的。我們常說,只有根深才能葉茂。在川大的校園里,有一批長得很高、很茂密的榕樹,其樹根都是裸露在外面的,雖然樹干還不到一米,但其樹根方圓可以達到幾十、上百平方米。人才培養也是如此,學生在大一、大二時,首先還是要學習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大三時再考慮科研、進實驗室,進實驗室太早也不一定對人才成長有利。關于培養學生寬廣的視野,一方面要靠高校自身的通識教育體系,讓學生在學好專業基礎知識的同時,更多地了解和探索不同專業領域。當然也可以通過“導師組”的形式,讓學生從不同專業領域導師的身上汲取更多營養和拓展視野,這有助于培養學生多學科交叉的能力。另一方面就是通過多到國內外高校,尤其是國外一流大學、實驗室或者科研小組交流學習,早送出去、早回來,多次、短時出去等,感受不同氛圍和環境,從而強化學生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維能力,視野打開得越早,學生受益周期就越長。同時,對于此類學生,學校還應提供更有力的保障條件。比如給予他們更有吸引力的獎學金或助學金、更有利于成長的生活環境,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生活無憂、相互干擾最小,能單人間就不雙人間,能雙人間就不四人間。當然還需要有特別的課程體系,尤其是更具挑戰性的課程和研究型小課程單元訓練,而不是簡單地在傳統課程體系上修修補補,也不是簡單地模仿國外課程體系和教材體系,要盡量構建研究型的課程體系和開展研究型的教學活動,如果只是照本宣科,拔尖人才是出不來的。03.學校:培養拔尖人才需處理好“鍋”與“碗”關系一般而言,人才培養本身是個長周期、慢變量的工作。不是大學幾年就能培養出來的,而是人生中要有幾次接力和轉折才能成才,而且很有可能還要接受有心栽花花不開的結果。這些都是由于人的復雜性、生物的多樣性、時勢的不確定性所決定的,特別是戰略科學家和基礎學科拔尖人才成長的軌跡也各不相同,很難簡單復制。也正因為如此,不同高校的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要符合自身特點,不能盲目跟在別的高校后面亦步亦趨、依樣畫葫蘆,而是要在學習其理念和思路的基礎上,發揮自身優勢。以我所在的四川大學為例,與清華、北大相比,我們在基礎學科方面還存在差距,但川大的文理工醫學科更加齊全。因此,他們培養基礎拔尖人才很可能主要強調的是走以興趣導向為主的路徑,這是一種自下而上的培養模式,而川大則可以結合自身特點,在興趣導向的同時,走一條以目標導向、需求導向和國家戰略導向為主的、自上而下的基礎學科人才培養路徑。此外,從本質上看,高校培養拔尖人才更多是一種精英教育模式,在目前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大背景下,高校要想對少數拔尖人才尤其是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實施更好的精英教育,本身也需要一個有利于人才自由發展的大環境,并在這一大環境中營造小的精英教育氛圍。這兩者的關系有些類似于“鍋”與“碗”的關系,如果“鍋”里的食材不好,整個學校都沒有一個好的生態和氛圍,指望把十幾個人或幾十個人圈養起來搞精英教育是很難成功的,當然盛在“碗”里的精英教育既要吸收一部分“鍋”里的精華,同時也要體現出足夠的高水平和差異化,如此才能服眾。如何在這中間保持一種平衡,需要我們深入思考和實際探索。(《中國科學報》記者陳彬采訪整理)2022-05-20 13:414 瀏覽 · 0 收藏 -
碩博畢業已是大齡青年,就業出路在哪?
年齡偏大,馬上就要到了35歲的就業門檻線。剛剛跨出校門就面臨35歲的職場危機,就業的年齡歧視確實令人焦慮。加之,有些單位招聘的原則性要求就是應屆碩士研究生不超過28周歲、應屆博士研究生不超過32周歲,所以就連投簡歷應聘的機會都沒有了。面對這樣的囧境,大齡碩博的就業出路在哪?我們又該如何面對呢?· 壹 ·35歲的“年齡紅線”通常情況下,碩士研究生畢業的年齡在24—26歲之間;博士研究生畢業的年齡在27—32歲之間。28歲以上的碩士和32歲以上的博士就屬于大齡碩博了。年齡小、可塑性強本應是剛從學校畢業步入社會的應屆生就業時最大的優勢。但對于大齡碩博生而言,年齡不僅不再是優勢,反倒成了劣勢。他們初次就業時就要面臨最難跨過的門檻—招聘單位所設定的年齡限制。不得不說,在職場上,35歲是一條隱形的“年齡紅線”。而這條年齡的紅線針對的主要還是職場中再次選擇就業的人群。所以,參照這一標準,招聘單位對應屆就業的人群所設定的年齡限制一般會比35歲更低。剛進入工作崗位是最需要努力和成長的關鍵時期,但又不得不承認,人的生理機能從30歲以后逐漸開始下滑,而家庭和生活的責任又接踵而來,因而招聘單位難免不對大齡碩博生有年齡上的偏見。然而,近些年來,由于就業壓力的增大,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在畢業后選擇讀研讀博,研究生考試的競爭也就越來越激烈。這其中有很多人可能參加考試幾次才最終通過考研或考博,還有一些人是在參加工作幾年后才重新回爐讀研讀博,因而本身入學時的年齡就偏大。加之,高校對研究生畢業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比如大多數高校都對博士畢業有發表SCI論文的最低要求,有的甚至還規定了論文的最低IF值,達不到要求就只能延期畢業。據相關的博士研究生情況調查,延期畢業的比重已達到了39.68%。而且,入學年齡大的博士生平均延期率也要更高一點。因此,這些因素就導致了有相當數量的碩博生畢業時的年齡偏大?!?貳 ·大齡碩博的就業出路大齡碩博生在就業擇業時還是應該慎重選擇,不宜再騎驢找馬。畢竟如果已經接近35歲的年齡紅線,一般在工作后再跳槽更換新工作的難度比較大,試錯的成本比較高,而且也不適合工作不滿一兩年就頻換工作。所以,大齡碩博生在畢業前就應該提前做好未來規劃,對自己有個明確的定位,以便在初次就業時選擇更適合自己的職位,利于未來長遠的職業發展。如果畢業當年年齡在35周歲以下,有機會報考體制內單位(比如公務員、事業單位等)的話,建議可以嘗試一下。體制內單位不一定是最好的選擇,但在現行社會發展和經濟環境下相對來說還算是個不錯的選擇?,F實中,有很多已畢業的碩博生,在體制外工作多年后,又重新選擇參加考試,在35周歲的年齡上限壓哨考入了體制內單位。而體制外的單位更新換代確實比較快,年齡越大,就越容易被更年富力強、性價比更高的應屆畢業生給淘汰。如果碩博在校期間科研能力強的話,能去高?;蚩蒲性核ぷ魇亲詈线m的選擇。大齡仍能堅持選擇讀博的,一般還是對科研有理想、有感情的人。選擇對學歷有較高要求的科研崗位可以避免和更多更年輕的本科生競爭的壓力。博士期間能有比較滿意的科研成果的,還可以以此彌補自己年齡的劣勢。雖然現如今,很多高校、科研院所都采取了博士后加預聘制,但博士后也算是一種工作的經歷,還可以積累科研上的經驗,對出站再就業有一定的益處。筆者認識的博士就是在博士后出站參加工作的第一年就被單位認定為了副高,這其中博士后的科研經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叁 ·如何面對大齡就業的囧境01. 保持樂觀平和的心態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花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節奏。既然選擇了讀研讀博,就意味著要比其他人花費更長的時間和更多的精力去學習讀書,畢業時可能除了學歷遠超大家外,很多方面已經落后他人。所以一定要把眼界放寬,眼光放長遠,以自我扎實的基礎功底和快速學習的能力,展現出自我的亮點,從而贏得心儀崗位的青睞。02. 做好規劃在校時注重培養專長,積累自我的優勢。如果讀研讀博較晚,也沒有取得較好的科研成果,那就要早點認清自己,考慮清楚是否在碩士畢業后還繼續讀博,或者是否在博士畢業后選擇進入預聘制的博士后工作站過渡?,F如今我們??吹接忻4T博畢業考到基層公務員或者到中學任教師崗位的報道,這些也需要大齡碩博生在校期間就做好準備,多參加實踐活動積累相應的經驗,以便為將來找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就業是邁向社會的第一步,大齡碩博生應該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做好決定,邁出人生中的關鍵一步。即使初次就業時可能存在年齡方面的劣勢,也不必過于焦慮不安,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時刻做好準備,保持求學的積極和努力,在職場上也會發現和得到意外的收獲。2022-05-20 11:4720 瀏覽 · 0 收藏 -
找對象看學歷、看戶口……博士相親真的這么卷嗎?
,身份證310開頭】一線城市戶口,土生土長的本地人。2.【父母身份證310開頭】父母也是一線城市戶口,祖上也得是本地人。3.【非知青】這一點有什么說法嗎?查了一下,可能和房子有關。來源:華律網4.【985本科及以上學歷】第一學歷也必須是高學歷!5.【年薪稅后不低于100萬人民幣】據傳,整個上海年薪過百萬的有9萬多人。6.【上海內環有三套以上三居室以上的新商品房或別墅】有這條件必須得是拆二代或富二代了(下附上海內環房價參考)。來源:安居客7. 會做家務8. 包含外表在內的其他方面要求9. 未婚……本來想看看現在博士相親都有啥要求,除了外貌身高是父母所給,個人決定不了,其他方面努努力也許咱們能夠得上。結果全部看下來,恐怕只有會做家務這個容易一點兒。01.要求這么高,真能找到這個人嗎?【數據分析】:上海市常住人口約2500萬,其中戶籍人口約1500萬,假定男女性別均等平分,在750萬男性中,滿足第九條要求的1980~1982年生人的,假定是3%,就是22.5萬,整個上海年薪過百萬的據傳是9萬多人……按比例算后,大概有幾千男性同胞脫穎而出!然后還要進一步篩選↓“有三套上海內環三居室的”“180以上的”“沒結過婚的”“不戴眼鏡的”“本科是985的”“皮膚不黑的”“牙齒整齊”“長相帥氣的”……算到這里,我已經相信82年的上海女博士不是真的想結婚了……這些望塵莫及的高標準,恐怕只是搪塞家長的假言說辭。不過,女博士的相親門檻如此嚴格,男博士也大差不離。在江蘇衛視的《新相親大會》節目中,“滅燈小能手”鄭博士的part也因其太過耿直,而被網友調侃“憑本事單身”。來源:微博我們發現,男博士的的擇偶標準與女博士側重點也不一樣,男博士對于另一半的要求往往是:長的漂亮、年齡不能太大、有共同語言、會操持家務等,至于的學歷的話,無太大要求;而女博士找另一半,一般要對方研究生學歷起。有人說,“相親給人貼標簽,是把自我商品化”,但高知人群往往自身條件要優于普通人,不多加一些硬性門檻,強行和不適合的人在一起,也只是浪費雙方時間。曾有男博士在論壇吐槽,說自己當初看臉和性格,找了一個中專文憑的女朋友,但是日常相處中,對方除了生活瑣碎上還可以說兩句,精神上的話題,常常聊不到一起。什么實驗室,什么論文,不如聊聊“哪個明星又因為出軌上熱搜”了吧……雖然說博士相親時的硬性標準不代表一切,也不應認同它們把人分三六九等,但在彼此尚未了解的情況下,至少學歷與家庭條件的背后,往往代表著相似的成長軌跡,與更大可能性可以重合的三觀。尤其是在博士群體中。知乎某博士用戶的回答如果志趣相投都難,尚且不能站在相同的高度理解對方的思想,又如何與之共度余生呢?在過去,受傳統觀念“門當戶對”的影響,很多人反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創作了諸如《牛郎織女》《孔雀東南飛》《梁?!返确纯故浪椎膼矍樯裨拏髡f。但在現代自由戀愛的背景下,「門當戶對」背后真正的含義,其實更多意味著「勢均力敵」?!拔液軆炐?,所以我想找一個足夠優秀的伴侶,一起努力生活?!?2.高端人士的相親,無疑是一場資源互換?其他領域的相親,又何嘗不是把自己所有的優勢都擺出來,以求「匹配」最佳伴侶——比如,行業層面的相親,各種CPA證書、法考證書、高級職稱、收入級別是P3還是P4讓人眼花繚亂;比如,城市“相親角”的大爺大媽,也同樣樂意向看上的青年才俊“砸”去自家孩子的戶口和房產證。除了少部分人能夠在讀書時遇到所謂“真愛”,磕磕絆絆,最終修成正果;因生活學習的瑣碎或家庭教育,而感情層面上留有大片空白、無暇旁顧佳人的年輕人,才是這個社會的大多數。就拿普通人家的碩博人士來說,基本徘徊在大廠“996”與點燈油熬科研的兩種生活之間,人生前三十年只能不斷積極進取,為自己日后生存積累生活的資本。無奈的是,我們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也沒有開闊的社交環境,去接觸更多的人。那些我們為「獨立自主」消耗的精力與寂寞的時光,似乎與個人的情感需求,打了一個時間差。所以,在我國離婚率年年高升、結婚率卻不斷下降的現狀下,高知人群在面對婚姻話題時,有能力提出相互匹配的更高條件,其目的,實質是為了構建更加穩定的婚姻關系。今日的硬性標準,很難說不會成為日后必需的溝通橋梁。當然這并不是為“相親標簽化”說好話,而是在解釋博士相親也這么“內卷”的現實性。本身就是三高人群(高學歷、高智商、高收入)的碩博人才,因為自身優秀所以才比普通人多了選擇,“優中擇優,人之常情”。人性復雜,感情更甚。當社會推著我們不得以加速前進時,以這樣“看簡歷”篩對象的方式,代替奮不顧身地駐足回頭,成本更低,賭運更大。高學歷人士找對象并不容易,從科學上分析:片刻得到的歡愉,生成的是“多巴胺”(dopamine);而通過努力或者“斷舍離”得到的快樂,生成的是“內酚酞”(endorphin)。對于碩博人士來說,學術與科研成果帶來的快樂已是后者,而愛情,對所有人來說都是后者。03.碩博人士應該如何努力拓展社交,找到命運里那個TA? 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比如讀書、音樂、健身、游戲等。越多的興趣發展,越能認識不同領域的人群。 積極加入相關論壇、社群、參加相關活動。我曾有不少好友在某音樂/游戲/健身房等社交平臺認識了現任對象,同樣的品味和生活習慣,很容易找到那個與你有著共鳴的人。 多與身邊朋友交流,提高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情商、聆聽和表達能力。也許你在不久就會遇到一個心儀的那個TA,但是怎么留住TA,就看自己怎么發揮啦~最后想說一句,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于自己的生活,而不是用來關注別人的生活。希望大家在努力生活的同時,都能遇到有緣之人~2022-05-20 10:29122 瀏覽 · 0 收藏 -
博士應聘免體測涉嫌歧視?茅臺子公司:怕嚇跑稀缺人才
士和技術技能人員應聘者均需體能測試,博士除外。入職后,博士年收入約30萬元且提供一套住房或50萬元現金補貼,碩士年收入約16萬元,本科生年收入約13萬元,均繳納六險二金。5月17日,《中國科學報》記者聯系到茅臺習酒負責招聘的工作人員。他透露說,白酒行業屬于傳統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對體能有一定要求,2017年公司就制定了體測標準,“從近幾年的招聘情況來看,大學生體測不達標的越來越多,體能正逐漸下降,我們希望大學生能多鍛煉身體,全面發展?!薄?壹 ·非一線崗也需體測? “新員工都要去一線鍛煉”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2021年20家上市白酒企業中,貴州茅臺是唯一實現營收上千億元的企業,達到1061.9億。人均年薪也最多,達到36萬元,較上一年上漲5.43萬元。習酒公司是茅臺集團全資子公司,位于貴州省遵義市習水縣習酒鎮。據2021年習水縣人民政府工作報告,習酒鎮位列中國西部百強鎮第28名,習水縣2021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38156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4014元。從習酒公司招聘公告來看,給予應聘者的薪酬待遇遠高于所在縣的人均收入水平。其中,博士研究生共招聘3人,崗位分別是科研崗、信息技術崗、設備管理崗。年收入約30萬元,并提供一套具有使用權限的住房(僅限在公司履職期間享受)或50萬元的現金補貼,以及10萬元的科研啟動經費。碩士研究生共招聘20人,崗位有科研崗、信息技術崗、法務崗、核算會計崗等。年收入約16萬元,科研崗要求畢業于“211”或“985”院校。本科生共招聘400人,崗位有習酒公司大地制酒分公司制酒、制曲、包裝崗位等,年收入約13萬元。技術技能人員共招76人,崗位有安防工程師、財務管理、JAVA高級工程師等,年收入約13萬元。上述崗位,除了博士,碩士、本科生和技術技能人員應聘者在通過筆試、面試后,均需進行體測,男生要在4分30秒內跑完1000米,女生則要跑完800米。工作人員告訴《中國科學報》,體測要求與制酒行業的特點有關。制酒需要腰腿手等同時用力,對體能和身體協調性都有一定要求,“我們希望招聘的員工有好的身體素質?!睂τ诜且痪€人員也要求體能,他解釋道,所有新入職的員工都需要先去車間鍛煉1-3個月,也就是勞動體驗,了解生產一線有助于后期快速適應工作崗位?!?貳 ·博士不需體能測試是“歧視”? “稀缺人才”有意思的是,對于博士研究生的招聘,習酒公司卻沒有列出體測的要求。博士學歷的應聘者在進入公司滿一年,且通過考核鑒定后,可直接聘任為公司中級管理人員(中二)或轉聘技術職務(對應中二待遇)。有知乎網友認為,對博士沒有體能要求,是一種“歧視”?!皩嶋H上,寫公告之前確實有考慮將體能測試列進去,但對于白酒行業而言,博士屬于稀缺人才,招聘年齡為35周歲,崗位不是生產一線崗位,寫上去怕把他們嚇住了?!惫ぷ魅藛T說。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體能測試是茅臺集團和很多其他酒企的招聘慣例,2017年習酒公司在招聘環節增加體測時,除了跑步還有引體向上?!?018年以后,我們把引體向上去掉了,只留了跑步。跑步合格的標準和大學生體育測試是一樣的,還是比較容易通過的?!睋秶覍W生體質健康標準》評分細則(大學生組),男生1000米,大一大二學生的及格標準為4分32秒,大三大四學生為4分30秒;女生800米,大一大二學生的及格標準為4分34秒,大三大四學生為4分32秒。習酒公司的體測要求中,男子1000米合格成績與該標準相同,女子800米合格成績高于標準2秒。 “不達標的學生越來越多”記者觀察習酒公司近年來發布的本科生招聘公告發現,2022年面試通過后將按120%的人數進入體測環節,而2018年至2021年都是按110%的人數進入體測環節。對于上調進入體測人數比例,工作人員感慨地說,“從2017年設置體能測試以來,我們發現每年不達標的學生越來越多,‘掉’下去的人太多,我們還得往上補?!彼J為,設置體能測試標準也是一個導向,“我們鼓勵他們多鍛煉身體,無論在什么崗位,身體好工作才能更好?!睋F州茅臺最新發布的2021年年度報告,研發人員數量為659人,占公司總人數2.20%。從學歷構成來看,博士研究生53人,碩士研究生153人,本科405人,???2人,高中及以下6人;從年齡結構來看,30歲以下134人,30歲-40歲為371人,40歲以上154人。記者通過瀏覽應屆生求職網發現,今年面向應屆畢業生的招聘中,除了司法行政系統,以及體育安防等行業需要體能測試外,一些企業也設有體能測試的要求,比如安東石油技術(集團)有限公司,國家能源集團寧夏煤業公司,國網浙江省電力有限公司緊水灘水力發電廠等。2022-05-19 17:178 瀏覽 · 0 收藏 -
最高學歷下基層,博士“村干”的喜憂盼
喜:從“輸血”到“造血”博士學歷的駐村干部來自科研機構、高等院校、機關單位等,不少是“80后”“90后”。經過一年的基層鍛煉,這些干部對農村情況有了更深的了解。產業發展走向正軌,有“龍頭”也有“奔頭”。受訪博士“村干”表示,各地立足自身資源稟賦,發展了多種產業,經過幾年發展,一些產業已經形成規模,持續助力村集體和群眾增收。廣西凌云縣加西村駐村第一書記、北京大學通訊與信息系統博士梁安忠說,當地重點發展種桑養蠶,土地流轉、蠶房建設、產業路等基礎設施已基本完善。鄉村振興階段,駐村工作隊通過改建標準化大蠶房、發展果桑種植、盤活村集體資產等方式進一步拓展村集體經濟收入來源。2021年,加西村集體經濟收入25.5萬元,2022年預計收入翻番?!翱招幕壁厔菥徑?,“無人用”變“能人帶”。廣西那坡縣達臘村駐村第一書記、廣西大學農學博士張正淳2020年4月到達臘村擔任工作隊員,2021年5月主動留任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他感覺本土人才的回流是重要變化之一?!耙郧按謇锶狈Ξa業,青壯年都外出打工,現在增收途徑多,不少人又選擇回鄉創業?!睆堈菊f,這些從外面回來的村民見過世面,有一定文化,學習能力較強,一些致富帶頭人到廣西大學培訓后,掌握了自主開展母牛人工授精的技術,實現肉牛養殖規?;l展。這些本地人才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發展形成合力,從“自己干”到“一起干”。鄉村振興階段,后援單位和各地更加注重技術、人才、市場方面的幫扶,對鄉村產業的提質增效大有好處。廣西天峨縣令當村駐村工作隊員、中國科技大學材料物理與化學博士童彬說,當地春冬季多雨霧、溫度低、持續時間長,不利于農作物生長,原來種植的水果品種單一、銷路不穩定,群眾增收遇到瓶頸。自治區科技廳、自治區農科院等后援單位聯系專家對當地土壤、氣候、光照、水源等進行分析,綜合這些因素后再向群眾精準推薦種植品種,種植過程中不定期派出專家跟蹤指導?!熬珳实目萍紟头龈淖兞诉^去一村一地單打獨斗的局面,2021年,令當村百香果科技示范基地輻射帶動33戶群眾種植百香果面積174畝,銷售收入達77.57萬元?!蓖蛘f。02.憂:發展仍有難題多名受訪博士駐村干部認為,基層治理的廣度和難度不亞于科學研究。不少博士學會了用“農民的話”來跟農民打交道,對基層治理存在的共性問題也有了深入觀察。有博士駐村第一書記認為,一些具備勞動能力的脫貧戶,享有社會救助及社會保障等非經營性收入,有的還通過易地扶貧搬遷獲得城區的住房,但發展內生動力不足。部分未評上貧困戶的群眾,不能享受同等政策,心中有一些不滿情緒,需要加強思想引導。還有博士駐村第一書記指出,撤點并校后,有的村校師資和教學硬件跟不上,教學質量不高。一些家長選擇送小孩到鎮上或縣里上學,增加了教育負擔。此外,留守兒童的教育和成長也需加強關懷與幫扶。部分博士駐村干部表示,基層治理的不斷規范和深化,對村兩委干部的業務素質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雖然當前村黨組織書記、村委會主任等關鍵崗位干部素質與過去相比有較大提高,但在一些欠發達地區,村兩委干部的整體能力還有繼續提升的空間。張正淳(中)在桑園指導農戶進行科學肥培管理和早春病蟲害防治03.盼:抓好三個關鍵受訪博士駐村干部認為,鄉村振興不可能一蹴而就,以下三個關鍵任務要持之以恒抓好。因地制宜抓產業發展,不斷提質增效。一些博士駐村干部表示,脫貧攻堅階段,許多“空殼村”產業從無到有,奠定了一定基礎,但局部也出現產業與實際匹配度不足、與本地產業鏈契合度不高、市場銷售途徑有欠缺等問題,需要加以優化。一名博士駐村干部說,產業培育要因地制宜、小心探索、大膽試驗、科學求證;相關部門要整合資源,針對產業發展風險點出臺針對性措施,幫助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高度重視教育振興在鄉村振興中的意義。部分博士駐村干部認為,人口素質的提升是發展產業、鄉村善治的基礎和關鍵,因此,尤須提升鄉村教育質量。建議整合多方幫扶力量,打造常態化引進大學生支教團、青壯年教師的機制,加強城鄉基礎教育學校聯動交流,探索以“云課堂”為載體的創新型教學模式,讓農村地區學生足不出校便能與各地優秀教師面對面互動交流,優化知識結構,提升綜合素質。培養鄉村治理人才,培育鄉村振興持久動力。一些博士駐村干部建議,加大力度鼓勵外出人員回鄉發展、年輕干部下鄉鍛煉;發展地方特色產業,用產業引人、留人。產業基礎薄弱的地區,可探索把西部計劃志愿者、信息員等補充到村兩委干部之中,適當提高待遇、拓寬職業上升通道,吸引人才下沉,以人才促產業發展。2022-05-19 16:385 瀏覽 · 0 收藏 -
高學歷群體就業困難:35歲真的是道坎嗎?丨高才情報局第26期
但引起關注的是,三個崗位的任職資格均要求30歲以下。圖源:微信公眾號「澤平宏觀」有網友認為這種做法是年齡歧視,并質疑違反勞動法。針對此事,有記者采訪北京嘉傳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陳文昌律師。陳文昌律師表示,任澤平的做法并沒有違反勞動法,也并不意味著年齡歧視,因為勞動法律法對設置成年人以上的年齡門檻這塊并沒有具體要求。同時,陳文昌律師也表示,雖然沒有違法,但作為公眾人物,這樣的做法有違公平原則,特別是在疫情期間就業問題相對困難時期,有一個不太好的示范效應。35歲職場危機,似乎愈演愈烈。01.35歲的人該去哪兒?近年來,關于35歲職場危機的話題不絕于耳,35歲好比一道分水嶺,35歲前,你還有上升和試錯機會,但越接近甚至超過35歲,職場中就變得步履維艱。去企業,人才動蕩,35歲被裁員后想再就業可謂進退維谷;去高校,超過35歲申請基金受限,許多崗位也有年齡限制;去考公,招考年齡要求在35歲以下。而關于這個話題,博士群體有很大的發言權。前段時間,澎湃新聞發布了一篇題為《是誰制造了35歲職業危機?》的文章,引起了許多網友的轉發和熱議。文中提到,35歲的就業門檻刺痛了許多人,重要的一點在于“就業困難的不再是過去下崗潮中的低學歷人群,反而是高學歷群體:如大齡讀研、讀博后準備就業的人,又如互聯網“大廠”里“非升即走”的中年程序員等?!边@些人經歷了長時間的學習和磨練,但是因為年齡增長,職場競爭力被迫降低,即使有知識有能力,一道名為35歲的門檻也將他們拒之門外。據統計,我國博士畢業生平均年齡是33.17歲,很多博士畢業時就臨近30歲,再加上部分延畢的情況,留給博士們的時間只有5年甚至更少。而現實中,還有一部分人,一開始并沒有讀研或讀博的打算,而是在工作幾年后,意識到學歷的重要性才決定讀博提升自己。35歲門檻對這部分人而言就更殘酷了——考上博的時候,他們滿懷期待,覺得畢業后可以大展宏圖,自己前途一片光明;但是讀完博出來卻發現,不是那么回事,因為入讀晚了,畢業也就晚了,求職就業時受限更大。不是每個人都能在求學求職時有充分的規劃,某種程度上來說,35歲門檻局限了人們生活的可能性,一旦走了彎路,想再回頭修正人生軌跡,難了。02.超過35歲就不“管用”了?年輕≠優勢。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蔣勝男建議,取消國家公務員報考35歲以下的年齡限制。在蔣勝男看來為,35歲正好是一個人做事業最好的黃金年華。一個人24歲、25歲從學校畢業,到35歲正處于年富力強的時候。經過幾年打磨,他們在工作業務、人情世故上都處于成熟階段。更進一步來說,現實中大器晚成的情況也有不少。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John B. Goodenough在30歲時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年過五十才開始研究鋰電池,57歲研究出成果,其后不斷挑戰,更在97歲高齡獲得諾貝爾獎。限制年齡,是對大器晚成的包容度缺失,可能會剝奪一個人厚積薄發的機會。結語不拘一格降人才需要社會的努力,但從求職者角度來說,也需認識到現實情況,保持終身學習的心態,加強自身能力素養。以高校為例,不少崗位雖然對年齡有限制,但也有補充說明“能力優秀者,年齡可放寬至xx歲”。如下圖的招聘公告,要求年齡上限為35周歲,但“具有副高專業技術資格者,年齡可放寬至45周歲;具有正高級專業技術資格者,年齡可放寬至50周歲”。圖源:高校人才網與其焦慮于年齡限制,不如及早做好個人規劃,畢竟打鐵還需自身硬,實力才是硬道理。2022-05-18 11:31497 瀏覽 · 1 收藏 -
名?!巴税瘛笔歉淖兌栊怨芾淼钠鯔C
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行榜的蘭州大學,三所國內著名大學不約而同的舉措不僅沒有解除人們的疑惑,反而讓各種聯想甚囂塵上。其實,面對公共性事件,公眾任何的反應都有其合理性。各人的立場、角度不同,所發的聲音自然不可能相同。如果僅止于維護自己一方的聲音,反對或指責別人的聲音,不僅不能平添正義感,反而顯得缺乏雅量。就此而言,三所名校以不同方式宣布“退榜”后,贊同者以為是學術自信的表現,懷疑者擔心從此與國際隔絕,而允執厥中者則各打五十大板,都是可以理解的。筆者一直以為,以大學現在的社會地位,其舉措能夠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和公眾的熱烈討論,實在是一樁幸事。而在大學發展日趨板結、誰先動誰吃虧的情況下,能夠主動地尋求改變,這種勇氣更值得今天關注大學發展的人脫帽致敬。三所名?!巴税瘛弊钪苯拥囊饬x就在于破除“大學排行榜”的神話。這些國際與國內的“神話”,還包括SCI、SSCI、CSSCI、中文核心期刊等等。這樣說絕無質疑國際通行的標準和國際慣例之意。因為類似的“神話”并非國際施予中國,主要是我們自己以“科學管理”“量化機制”的名義制造出來,作為“彎道超車”的所謂密鑰的。在文藝作品中,“神話”是成就經典的要素,而在工作中卻可能成為惰性管理貌似合理的理由。依據“大學排行榜”衡量大學管理或者管理大學,等于是疊加惰性。正因為彼此勾連、相互銜接,讓這樣的管理模式持續了差不多二三十年。在這個過程中,獲益者是制作“大學排行榜”的商業公司,失意的則是泡沫之下的中國大學教育。用商業機構以營利為目的的“排行榜”來衡量非營利性的大學教育,其不協調之處盡人皆知,但何以大學還要樂此不疲地與之共舞,哪怕是吃了暗虧也在所不惜?相關大學評價標準參考“大學排行榜”的排名,當然是重要原因,但大學的公司化管理方式在與之相互呼應的過程中造就了管理惰性,其結果就是所謂惰性管理的常態化。以“大學排行榜”的指標為準繩,看上去要做許多細碎而繁雜的工作,比如量化所有的工作內容,收集數據、填寫表格、匯總表格、審核和上報表格等等。但這些工作都是程式化和重復性的,不具有創造性。其特點是以簡單的指標引導復雜的學術活動和教育活動,以數字衡量大學發展水平和人的創造性,因而直接造成高校管理工作處于變相的數數字式的惰性狀態。而習慣于惰性管理就必然唯數字是瞻。換言之,管理者只需要盯著幾個自認為重要的數字指標,與此相比,其他問題都是小節,可以忽略不計。至于個體的人,則只能成為數字的背景板。從目前的討論看,不僅是“退榜”的三所名校,就是第三方專家也很難提供“退榜”的替代方案。這一方面反映出長期的量化評價、惰性管理固化了人們的思維,限制了人們的想象力。從另一方面看,要從“離不開”到“離開”,也不是說聲“退榜”就可以了結的。因此,在有關三所名?!巴税瘛钡墓娍駳g之后,第一件需要做的事,應該是排除各種情緒化的反應,還原相關舉措的本來面目??陀^地看,無論是延續“破五唯”的政策思路,還是對“學術自信”的體現,三所名?!巴税瘛倍贾痪哂邢笳餍砸饬x。因為有關舉措的內涵仍是模糊的,比如“退出國際大學排名”是否意味著南大也退出國內排名?“不再為國際大學排行榜公司提供數據”并不等于人家不可以根據公開數據繼續排名,這個排名人大認還是不認?退出一家世界大學排行榜的蘭大,對另三家知名世界大學排行榜是不是要網開一面?另外,在出臺“退榜”政策時,各校也沒有擺脫傳統行政的習慣,就是先提出概念,再跟進實驗(踐),在“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中建構出概念的具體內容。所以,后續的實驗(踐)能否超越口號化、概念化,就成了“退榜”政策成功與否的關鍵。但無論怎么說,三所名校的“退榜”舉措都應該是改變以提升數據為抓手的惰性管理,以及走出過去所熱衷的“排名學術”“評比學術”“戴帽學術”之誤區的一個契機。由此入手,以開放的姿態,集思廣益,拓展思路,克服惰性的工作習慣,摒棄懵懂的觀望,從點滴做起,將具體的變化當成下一步改革的臺階,或更能讓人看到“讓教育回歸教育”“讓學術回歸學術”的希望。(作者系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2022-05-18 11:254 瀏覽 · 0 收藏 -
面向名校畢業生的“定向招聘”該叫停了
出現在小縣城的事業單位或國有企業擬錄取名單上,這到底是“學歷內卷的無奈選擇”還是“人才引進的正常流動”?網友為此掀起了一番爭論。如果招聘是面向所有高校畢業生進行,最終獲聘的都是名校畢業生,且當地完全堅持“擇優錄用”,那這樣的招聘結果確實反映出競爭的激烈,以及名校畢業生的“競爭實力”“學歷內卷問題”。然而,大部分輿論忽視了一個根本問題,這幾個小縣城的招聘都是直接面向“雙一流”高校畢業生進行的“定向招聘”。這種招聘,反映一些地方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在招聘時存在助長“學歷高消費”的“唯名?!庇萌藢?,規定只有符合學歷標準的高校畢業生才能報名。2020年10月發布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明確要求,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要帶頭扭轉“唯名?!薄拔▽W歷”的用人導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為導向、以崗位需求為目標的人才使用機制,改變人才“高消費”狀況,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局面。今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決防止和糾正性別、年齡、學歷等就業歧視,大力營造公平就業環境?!边@是防止和糾正就業歧視第一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5月1日實施的新《職業教育法》明文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創造公平就業環境。用人單位不得設置妨礙職業學校畢業生平等就業、公平競爭的報考、錄用、聘用條件?!彼羞@些,均指向必須遏制“唯學歷”“唯名?!睂?。然而,從社會輿論對地方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直接面向名校畢業生的“定向招聘”看,似乎很少把這和“唯名?!睂蚺c學歷歧視掛鉤,還認為這是正常的引進人才活動。這表明,按學歷識人選人,已經成為一種“潛意識”。對于職場存在的學歷歧視,很多人曾感慨就是被歧視了也很難查證,用人單位最終錄用的都是高學歷名校畢業生,可卻很難舉證、質疑用人單位存在學歷歧視。給所有學生平等的競爭機會,與設定學歷門檻,把低于這一學歷標準的求職者都排除在外,是不同的人才觀。前者倡導公平競爭,對于滿足基本學歷要求的求職者,全面考核其能力與素質,擇優錄用;后者則體現“唯學歷”用人導向,不斷提高學歷門檻,就會制造學歷高消費和內卷。道理很簡單,難道所有“雙一流”建設高校的學生,能力與素質都高于其他高校學生?這會引導學校追逐進入名校行列,以享有名校的“身份”優勢。為避免“雙一流”建設成為學校的身份,把學校分為三九六等,我國在新一輪“雙一流”建設中已經不再區分一流大學建設名單和一流學科建設名單,可地方還是把“雙一流”作為學校的身份標簽?!拔▽W歷”“唯名?!庇萌藢?,學歷高消費、學歷歧視,已經嚴重破壞我國的教育生態,這是我國必須破除的教育評價、人才評價頑障痼疾。要拿出決心堅決清理招聘中不斷抬高學歷門檻的違規行為,叫停所有面向名校畢業生的“定向招聘”,建立基于能力的科學人才評價體系。2022-05-18 09:584 瀏覽 · 0 收藏 -
妥協還是堅守:大學青年教師的學術身份構建
然而,稍加觀察我們就會發現,即使是同一個院系中的兩位青年教師,也會對大學教師“角色是什么”“生存環境如何”“我將成為誰”有不同的認知。這意味著該群體內部對大學教師身份的認知存在分化,而我們看到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在此背景下,通過對一所研究型大學青年教師的質性訪談,我們試圖探求到底哪些力量影響了他們的學術身份認知,這些力量又是如何在學術身份構建過程中發生作用的。01.形塑學術身份的內外部力量學術身份是指大學教師在個體、組織與社會期待的反復協商與持續反思中形成其關于職業權責和自我的認知。其中,內在觀念的形成受個體經歷、能力與資本的影響,呈現較大的差異性;形塑外部期待的因素包括中觀的院校改革政策、組織評價(激勵)機制與學術共同體文化,以及宏觀的國家政策與話語導向。20世紀80年代迄今,強調效率、個體、競爭、自由化和市場化的新自由主義成為全球發展的“主流”價值,并日益成為重塑高等教育規則與大學治理的制度性力量。世界大學排行榜、績效評估、競爭性撥款和量化考核等方式在大學建立起追求效率和產出的秩序。高校既通過課題、職稱、榮譽等為青年教師構造外在驅動,又采用“非升即走”等機制在青年教師頭頂懸上“達摩克利斯之劍”?!皦毫μ蟆薄昂芨≡辍薄昂芙箲]”“沒有安全感”“迷失”成為許多青年教師的心理寫照,組織競爭壓力驅使他們“時刻都不能停下來”。同時,學術共同體內隱性的“學界行規”也以柔性的力量滲透到青年教師學術身份構建過程?!坝幸惶坠J的學術評判準則,就是看研究成果有沒有實質性突破,而不是數數量、完成KPI?!币晃磺嗄杲處熤赋?,原創性知識貢獻是國內外學術共同體共同的科研評價標準。此外,大學青年教師是活生生的個體,擁有著不同的人格特征、資源稟賦、生活經歷和學術成長路徑,在入職前大多已經形成了部分關于學術職業的觀念。院校組織、學術共同體的外部期待與個體的內在觀念成為了塑造大學青年教師學術身份的內外部力量,但這些力量間也存在著矛盾。比如,有受訪者告訴課題組,“要拿到長聘就得多發文章,難免也會發水論文,但是我現在拼命發論文就是為了將來不發水論文?!蹦敲?,青年教師是如何在上述力量間的分歧、趨同與平衡中構建起自身學術身份的?02.四類不同的構建過程研究發現,大學青年教師的學術身份構建過程大致可以分為四類。一是獨立自決型。學術和社會資源充足且人格特征獨立性強的青年教師,往往更有底氣對績效邏輯主導的學術制度說“NO”?!安荒苓^度地被體制左右”成了他們堅守個體內在觀念的行動底線,“我還是按照我認為合理的方式進行科研”“我不會過度地迎合考核要求,如果考核不通過,那就換個單位”是調研中此類青年教師的普遍觀點。二是面從心非型。有些青年教師同樣不認同外在制度約束,卻因“稻粱謀”或能力不足而選擇順從外部權威規制,“詩和遠方”的理想逐漸式微。他們大多以“短平快”的方式從事科研。有多位青年教師表示,“我平時寫論文很少系統地看文獻,要快點發表就要寫得快”“我一般在風險小且比較容易出成果的領域做研究”,且認為教學“太浪費時間”。他們對現行人事制度改革中的“老人老辦法”、榮譽評比中的馬太效應等“不公正”因素尤為敏感。三是互利共生型。部分具有強烈家國情懷的青年教師發自內心地認同外部對于大學教師“科教興國”“服務祖國”的期待,將科研看作是實現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目標和提升國家競爭力的利器。他們主動將個人成長與組織發展相結合。一位受訪者表示,“無論是從國家發展還是個人發展層面看,都需要面向國家做一些有用的東西,既符合我的科研追求,將來評獎、評職稱的時候也會事半功倍?!痹诖吮尘跋?,他們多視教學為職業道德支撐下的“良心活”。四是守正引領型。此類教師具有出色的學術能力和強烈的學術職業人格化的認知,認為在科研與教學的過程中能“成為更好的自己”?!爸挥姓娴脑谶@個領域做好了,個人作為學者才有價值?!币晃皇茉L者指出。同時,他們時常對當下學術制度進行批判性反思,以促進大學長遠發展。教學于他們而言不僅是教書,更是育人,且他們多從教學與科研相互促進的角度處理兩者關系。上述不同類型的學術身份構建過程,展現了青年教師在制度性與結構性困境中的妥協或堅守。就此意義而言,現實的引力雖重,但依然有人仰望星空。03.應對困境的三個突破口教師個體、高校組織和學術共同體是應對青年教師學術身份構建困境的三個突破口。首先,“回歸青年教師本身”。引導他們將滿足學術志趣、激發能力潛質和促進社會進步等動力結合起來,形成學術身份構建與完善的持續驅動力。例如,調研發現有些青年教師認為就算沒有外部考核,他們也“有所追求”“不會躺平”,甚至“希望可以和學術圈的高手過過招”。有關部門應支持他們在甄別短期效益和長遠價值、形式意義和實質貢獻、學術規律和市場邏輯的基礎上與外部因素展開協商。值得關注的是,青年教師并非單純、被動的“制度追隨者”,不少人有與外部環境展開博弈的強烈意愿?!爸匾氖堑茸约簩碛心芰Φ臅r候,思考怎么去改變環境?!币晃磺嗄杲處熯@樣告訴課題組。其次,增強學術共同體的自主性,“專業的事情讓專家干”。求實的科學精神、具有公信力的學術規范和公正的同行評議是學術共同體給予青年教師抵抗外界不合理因素、堅守內在觀念的“底氣”。其中,優化同行評議是關鍵。例如,既要細化專家領域和研究方向,建立“小同行”專家庫,又要形成大學組織內不同學科的學者間對于人事聘用的規則、程序和標準的共同期待,建立學術共同體自主、自律的專業化評議機制?!把芯空吆驮u價者都要有學術良心”,這是一位受訪者的感慨。最后,以制度的完善構筑學術職業“安全網”。優化學術制度的當務之急是改變以效率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形成既有適度競爭,又能保護青年教師學術激情,且重在培育人才的學術制度環境。例如,“非升即走”的人事聘用制度應配套充足的學術自由與學術資源,并完善相關的權利救濟制度和分流退出機制,為青年教師提供兜底的“安全網”。(作者系浙江大學教育學院研究員)2022-05-18 09:473 瀏覽 · 0 收藏 -
?“四大天坑”“錢景”不一定差!選專業別只盯一把尺
概率和前兩年一樣,生化環材‘四大天坑’都在轉政治、計算機和金融,避開這些熱門機會更大?!庇浾卟殚喦皟赡昵迦A大學公布的轉專業報名結果發現兩極分化十分明顯:在該校60多個備選專業中,20多個專業無人問津;與此相對,排名前五熱門專業的報名人數加起來,約等于申請轉專業人數的一半?!八拇筇炜印敝蓙硪丫?,關于大學選專業、轉專業,不少網友在文末的評論呈現“一邊倒”:“‘為愛發電’選擇‘天坑’專業等于天真幼稚?!薄皩幙煞艞壡灞?,去復交浙科選計算機、金融,也別去清北‘入坑’,去了毀一生也悔一生?!薄斑x錯專業入錯行,一不小心進入血汗工廠?!薄八拇筇炜印闭嬗心敲础翱印??“錢景”究竟如何?可以入嗎?選專業應用幾把尺?《中國科學報》就此進行了深入采訪。01.“錢景”“性價比”已日益成為年輕人選擇專業的“最優解”。被吐槽“性價比低”的生化環材學科就業和薪資情況真的很慘淡嗎?記者采訪發現,這一問題與個人受教育情況存在很大相關性。根據中國高教管理數據與咨詢企業麥克斯跟蹤統計,在本科階段,近年來生化環材領域畢業生的收入相比全國平均水平普遍略低。以2016~2020屆大學本科畢業生畢業半年后月收入統計為例,全國平均薪資水平為5039元,“四大天坑”平均差額在119元到529元區間內。碩士階段的情況則有所波動。天津大學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高耀基于對2021年全國4萬名學術碩士畢業生樣本進行的調查發現,在就業率方面,生物、化學、環境(分別為56.29%、63.71%,62.93%)相比全國平均水平(65.61%)略低,材料領域則實現了大幅反超(75.14%);在薪資方面,全國平均水平為15.9萬元,而“四大天坑”差別不大,收入區間在14.1萬~16.75萬元,其中材料領域薪資更高。在博士教育階段,生化環材則紛紛實現“逆襲”,跳出“天坑”。根據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沈文欽對2021年全國博士畢業生調查(共15000多人)的數據分析,生化環材學科領域的博士畢業生工資均超過博士畢業生的平均薪資,比如生物和材料領域的博士年收入20萬元以上者超過40%,遠高于28.3%的平均水平。既然生化環材是不是“天坑”具有相對性,為什么相關專業的教育和就業滿意度普遍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呢?高耀認為,其背后應反思本科教育的培養目標,是以通用性的專業學習為主,還是聚焦培養學術能力。他表示,生化環材等基礎性的科學崗位往往需要更加專業化、高學歷的人才,而僅僅大學階段的通識教育很難滿足這些方向的產業需求。很多學生高分考進來,卻找不到好的工作,就會造成“性價比不高”。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副教授彭湃則認為,“天坑論”反映了相關學科教育的外部適應和內部質量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由于產業發展原因,高質量就業市場位置不足;另一方面,這些比較“硬”的基礎學科人才成長不容易,要花費大量時間。如果沒有精心的教育設計來滿足學生需求,很自然讓學生覺得“坑”?!啊炜诱摗谝欢ǔ潭壬细癖妼Α锸兰o’或‘納米科技’等過高的期望值也形成了反差?!蹦戏侥掣咝;瘜W教授程墨(化名)對《中國科學報》說,我國的工業尚處于產業鏈的下游,利潤率不高,缺乏企業主導的科研,有待完成產業轉型,對研究人員的需求還未形成規模。而近幾年全國范圍的本科??粕鷶U招,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生化環材專業畢業生的供需問題?!半S著我國的經濟發展,以及產業升級的需求,實際上就業的機會和待遇跟二十年前相比有較大改善。只不過近些年大學生擴招也很厲害,就業的不平衡也在加劇?!彼f,此外信息的傳播也更高效,不滿的聲音很容易浮現。02.“尺子”張樂(化名)是北京某“雙一流”高校一名大三的學生,兩年前從該?;瘜W系轉到軟件系?!捌鋵?,我挺喜歡當時的專業,還有老師、同學和輔導員,轉系是出于其他考慮?!彼颉吨袊茖W報》表示。一路走來都是“學霸”的張樂,大學第一年成績卻一直在年級排名中游“晃蕩”?!翱凕c低,排名也低,說出來就是‘菜’?!彼巴ι岵坏谩北緦I,但經過一番糾結后還是打定主意轉系。經過筆試加面試,張樂終于遂意。轉系后,他覺得“挺開心”,課程壓力小了很多,“只要不想著保研,壓力就追不上”?!斑x擇‘坑?!?,代表理想主義,這種‘為愛發電’往大了說是為了個人理想或國家需求,往小了說是天真幼稚?;钤诋斚?,選擇時下的風口才最明智?!睆垬诽寡?,身邊不少人在選擇專業時有些“現實”。對于選擇專業時的“功利性”,多位專家并不排斥其“存在合理性”?!叭硕际抢硇缘?,會計算得失和風險。如果學生一踏入校門就知道自己所選的學科就業前景一般,將不利于‘一心向學’?!迸砼日f。他同時認為,專業選取不用“過于功利”,尤其是本科階段,打好通識基礎、掌握學科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無論在研究生階段是否繼續就讀相關學科,都有裨益?!案鼡Q專業并不容易,只要你有真本事、真學問,就業收入并不會存在大的問題?!痹谥袊嗣翊髮W哲學系教授劉永謀看來,現在的問題是評價專業的標準太單一,只有“錢景”一個?!薄叭绻迂殣鄹?,非‘天坑’的熱門專業就計算機、金融、電子商務等那么幾個,文科中的哲學、歷史、考古,純理科中的數學、物理、天文,多少有‘坑’?!彼麑Α吨袊茖W報》說?!皼_著錢去選專業,比入錯行更麻煩的是,干一行不愛一行,永遠沒入行?!眲⒂乐\說。沈文欽也認為,專業選擇和職業選擇不能僅僅考慮個人的經濟回報。一些工作如科學研究并不能給個人帶來很高的經濟回報,但能給國家和社會創造很大的價值?!啊畠蓮椩獎住嚰谙认壬谖覈訌?、氫彈研發成功后,僅拿到了20塊獎金。哪怕在當時這筆錢也絕算不上一筆高額獎金,但他為國為民的胸懷也絕非金錢所能衡量?!彼f。程墨希望,學生們從個人的興趣、熱愛和專長出發做選擇,而不是盲目地聽家長和他人的建議。因為人生的滿足感,更多地來自于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而不是迫于生計混日子?!白钕矚g的、最擅長的、最賺錢的,三者之間肯定存在偏差,需要根據自身情況來取舍和平衡?!眲⒂乐\說,就職業發展而言,前兩者甚至比第三者更重要。因為工作所給予的回報,不僅僅是金錢,還有專業成就感、社會尊重、自由支配的時間等各方面的因素。這也是他堅守哲學“窮專業”的原因。03.破局事實上,在基礎學科教育領域,學生“用腳投票”的現象并非我國獨有。在西方國家,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基礎學科人才短缺也是政府面臨的一大難題。據美國勞工統計局統計,該國近25%的STEM工作者為外籍人士。2022年其STEM崗位超過900萬,而填滿這些缺口則需要全美高校每年相關畢業生人數增長34%。美國政府為此制定了鼓勵相關學科發展的STEM計劃,促進國家科技與經濟共同發展。受限于學科難度、就業前景等因素,我國基礎學科人才儲備仍然“不夠強”?!熬鑼ιh材等基礎學科的‘污名化’!”“對‘天坑論’的過度渲染會讓很多學子對這些學科望而卻步,不利于這些學科的長遠發展。如果我們在這些基礎學科出現人才供給不足,最終國家和社會的利益也會受損?!鄙蛭臍J等在采訪中反復強調。為加強相關學科,我國已經采取行動。例如,2020年教育部推出“強基計劃”等基礎學科人才培養計劃。目前,該基計劃所涉領域已從最初的數、理、化、生及文、史、哲等基礎學科,拓展到高端芯片與軟件、智能科技、先進制造和國家安全等關鍵高精尖領域。在今年年初公布的《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中,材料、化學、生物這三個所謂的“天坑”位列學科建設前三位。多位專家表示,這一反差說明我國對發揮基礎學科原動力作用的重視,也說明了國家的需求所在。如何讓生化環材走出“天坑”?彭湃、高耀等建議,應多管齊下“練內功”。例如,從高中教育開始引導學生對高校專業和未來目標職業的認識,使他們能夠結合個人興趣和專業特點規劃目標;鼓勵高校開門辦學,校企合作,產教融合,讓培養的人學有所用;教育主管部門對一些人才培養水平低的學位點或專業點設立退出機制,并將學位點的相關專業對口就業情況作為重要指標和依據;在國家層面培育相關基礎學科的產業企業,增加優質就業機會;在個人層面,穩扎穩打,練就真學問,把“冷板凳”坐熱。2022-05-17 10:1210 瀏覽 · 0 收藏 -
四大天坑:“少花力氣多掙錢”行不通
業基礎,才能繼續成為一名優秀的研究生、博士生。而這些領域讀研究生要做出巨大的努力,才可以做出原創性成果,很多博士生5年內不能完成博士學位,一些女博士生即將30歲才博士畢業,影響找對象。他建議國家重視理工科領域的人才培養,傾斜支持相關領域的青年科技工作者?!皬膰液腿祟惿鐣陌l展看,這些硬核技術缺不得?!彼f,現在很多青年人都想要“少花力氣多掙錢”,從事商務、經濟、運營等服務領域,但這些領域就像長在大地上的草,如果沒了工業硬核技術的基礎支撐,就無法運行?!熬拖窬W購,即便你有手機能夠付款,但前提是你要有貨物?!彼麑Ρ日f。李燦表示,從國家層面看,剛性、硬核技術是買不來的,必須要具有自主創新能力。從個人方面來講,科研人員總要為國家做一些實實在在、摸得著、看得見的貢獻,不能玩虛的?!懊鎸倚枨?,家庭層面還是要正確導向。否則,大家都去做輕松的事情,都想要享受多一點,社會財富從哪里來?”中科院院士韓布興認為,相關學科領域都是“21世紀發展的重要方向”——生物學事關生命健康,化學可以創造新的物質,材料是很多制造業發展的關鍵,環境與高質量生活息息相關?!皩嶋H上,化學專業社會需求量還是很大的,我們的學生畢業后工作都很好找?!表n布興說,但其前提是要有“真材實料”,能夠掌握足夠的知識。同時,我國企業作為市場活動的主體,高層次人才仍相對比較缺乏,這一現狀亟需改變?!耙嬲蔀橐粋€世界強國,就必須把這些方向做大做強?!表n布興說?!皬募兛茖W來說,哪個領域都有它自身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如果‘坑’預示著難解決的科學問題,將會給你提供更多原始創新和重大發現的機會,使得你更有探索和奮斗精神?!敝锌圃涸菏筷悵櫳f?!叭瞬皇茳c苦,不受點磨難,是成不了事的。在磨難面前,凡事總是總結積極方面的人,會越來越有斗志;越是罵罵咧咧地不滿,沉淪地越快?!彼f,“一些年輕人不相信努力,希望少付出,少艱苦,多獲益。但社會發展中你永遠要面臨抉擇,不要以為這里不是坑了,你就能上去了;如果跳出坑,你想躺平,照樣啥事也做不成?!痹趯I選擇方面,陳潤生建議青年學生多從社會經濟全局發展角度看問題,而不要憑自我感覺,因為其中往往充斥著假象?!斑@是一個信息高度發達的開放的社會,相關專業的發展布局情況都有大數據,你要吸收各方面的意見,積累更多的資料,再作出更加客觀的判斷?!彼f。2022-05-17 09:597 瀏覽 · 0 收藏 -
“流水線”教學,套路化答題:考研產業化隱患露頭
效競爭,甚至給高校招生工作帶來了新的問題。01.考研輔導成了“硬需求”從北京“雙一流”院校,到西南地區重點高校,最后調劑到“雙非”,“我連考3年,感覺一年比一年難”,歷經“三戰”的考生宋宜告訴半月談記者,雖然自己的目標院校在逐年下調,但備考起來每年都覺得比上一年更吃力。報考人數上升的同時,也推高了多個專業的復試分數線。以新聞傳播專業為例,考研復試國家分數線(A區)高達創紀錄的367分,比去年高出12分。多個院校新傳專業復試線跨過400分,整體報錄比高達14:1。此外,經濟學、文學、管理學、法學等多個專業分數線都上漲10分以上??佳腥藬翟鲩L迅速,報錄比逐年提升。2022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人數在110萬左右,這意味著457萬考生中將有約3/4的人落榜?!吧习丁?,成了許多考生最大的心愿。越來越多人加入考研大軍,也讓一些人捕捉到了新的市場信號?!爸灰舷鹿Ψ?,就能賺到錢?!币晃豢佳袡C構負責人認為,目前考研培訓市場大、需求細,不同規模的機構都能找到消費群體?!芭c學科類輔導相比,考研培訓的服務沒什么不同,產業化特征已經十分明顯?!边@位負責人說?!吨袊佳信嘤栃袠I白皮書2021》顯示,中國考研培訓市場規模已超110億元,年增長達30%以上。多家市場機構預測,2024年考研產業市場規?;驅⒊^200億元。對于部分考生而言,考研培訓確實是“硬需求”。據市場機構統計,有約22%考生在考研培訓中支出超過了1萬元。一位考生告訴半月談記者,動輒幾千上萬的培訓費成了自己最大的生活開銷,“但只要能‘上岸’,貴也值得?!币幻缈疾煌瑢I的考生也表示:“找對考研機構很重要,剛備考時一頭霧水,如果沒人帶著梳理考點,自己很難弄明白?!?2.部分機構存在“虛把式”“考研的人太多了,不敢不報班?!蹦掣咝4笕瑢W說,“劇場效應”在考研群體中普遍存在,雖然錄取人數變化不大,但參加考研培訓的人只會越來越多,形成了“焦慮傳遞”。市場“野蠻生長”,考生和考研機構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這一方面能夠幫助考生填充信息盲區,另一方面也給一些“虛把式”問題留下了死角。教育部《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規定》指出,嚴禁招生單位內部人員舉辦或參與考試招生輔導活動。出于此,高校普遍不允許在校師生參與考研輔導。一位機構老師表示,培訓機構老師大多使用化名,很少透露個人信息?!皬氖谡n老師到助教,幾乎都是兼職,流動很大?!北本┠撑嘤枡C構老師透露,自己并沒有考研經歷,但也在機構講授專業課。相比授課老師,其他崗位則顯得更為隨意。一名考研機構負責人告訴半月談記者,負責批改作業的多是從學生群里臨時拉來的,招聘時幾乎沒有門檻,“要求很低,批改快速簡單即可”?!艾F在機構之間競爭也非常激烈,為了爭奪生源,甚至會互相舉報各自存在的問題?!币晃豢佳袡C構負責人告訴半月談記者,有些機構為了吸引考生,會收集整理研究生導師的私人信息。從職業經歷到性格特點,一些機構整理的導師“資料”會在統一匯總后出售給考生。一位研究生導師表示:“在面試階段,不少考生盡管沒有見過老師,但對面試老師已經非常熟悉?!卑朐抡動浾吡私獾?,一些機構宣稱在學校內部有“人情網絡”。一名考生反映,有的機構老師上課直播時稱“學校招生辦老師也在直播間”,這讓她覺得這所機構“很靠譜”。多名受訪人士表示,一些機構打著“與學校關系好”的旗號,實際上并不會提供有用的信息。03.量質并舉,創新招生機制部分高校老師認為,考研機構“流水線式”教學,對高校選拔學生造成了一定影響。有高校教師表示,批改考研試卷時,經常遇到模板化、套路化的答案,“有些試卷答案如出一轍,看不到學生自己的思考”?!霸谂嘤枡C構的全方位‘武裝’下,考生筆試分數越來越高,但招進來后發現,專業素養并沒有什么提升?!币晃桓咝@蠋熣J為,研究生考試應試化現象越來越嚴重。對此,多所知名高校也開始積極推進考綱改革,例如在考試中增加“主題寫作”“人文基礎”等靈活度較高的科目。此外,廣東、北京多地教育部門也在推進招生制度改革,如健全“申請-考核”選拔機制、擴大直博生比例等。受訪人士指出,考研熱潮持續,在擴大招生規模的同時,更應做到量質并舉,減少不合理的競爭形態,從招生關開始關注研究生專業素質培養?!霸凇藷o我有’‘人有我優’的思維下,許多考生唯恐落于人后,不得不加入這場過度競爭中?!焙峡萍即髮W教授黃洪珍認為,考研培訓市場亟待有效的監管規范,進一步來說,培養高素質人才要警惕過度的考研產業化,多在學術教育上做“加法”,在應試競爭中做“減法”。2022-05-17 09:554 瀏覽 · 0 收藏 -
退出國際排名的背后 是對待排名的“平常心”
學更自信了;也有人調侃,大學不過是“嫌棄”排名機構把自己排低了。高等教育界有“四大世界大學排行榜”之說,它們是U.S.News排名、THE(泰晤士高等教育)排名、QS排名和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由上海交通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于2003年首次發布)。每個排行榜都存在爭議,但每次“張榜”時,它們也都能引發關注。正如很多人所說,世界一流大學不是排出來的,是建設出來的。多位大學校長也表達過對排名的觀點:不能不看,也不能全看。不能不看,是因為排名的實質是一種評估。排名反映的是一所高校某幾個維度的指標,對排名結果進行診斷性分析,也能部分了解學校辦學中的成績和不足;不能全看,是因為任何排行榜都難以反映全貌,名次的上下波動,并不必然對應辦學質量的提高或下降。若將排名本身變成目的,研究排名的指標體系,對某些關鍵指標搞運動式、突擊性人工干預,換取學校位次的上升,則是對排名作用的異化。大學要將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但很多排行榜的評價指標,是“論文”“帽子”等客觀數據,理念、模式、文化等大學辦學中更為厚重的東西,則因過于復雜,無法被納入排名評價體系。而且,大學各有特色,需要分類分層評價,一張榜單,無法概括一切。當然,要不要參與排名,并不以大學本身意志為轉移。畢竟,各類機構每年仍會公布各種各樣的排行榜。比起是否退出,更重要還是看待排名的態度——是將排名當成參考,還是唯排名、唯指標?對排名的平常心,對自身發展道路的自信,才是高校退出國際排名背后的深意。同樣的,社會公眾和其他機構,也要用理性態度對待大學排名,將資源分配、畢業生評價等因素,和大學國際排名脫鉤。這樣,大學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的底氣才能更足。2022-05-13 12:507 瀏覽 · 0 收藏 -
不進高校,讀博有什么意義?丨高才情報局第25期
找工作的博士小C跟小高聊天時說到:“其實除了高校真的不知道還能去哪兒,習慣了在實驗室做科研,最擅長就是學術了,我知道高校卷,也不是沒有想過放棄,但是想想,去其他地方,自己能干嘛?!薄坝袝r候也不是說做不了別的,更多是一種放不下的心理吧,畢竟搞了好幾年的科研,不去高?;揪鸵馕吨艞墝W術了,總覺得少了點什么?!逼鋵?,像小C這樣想法的人不在少數,進入高校就職主要是能在熟悉的地方做熟悉的事。對很多博士來說,做科研已經成為他們日常的一部分了,而在高校,博士可以延續自己的科研價值,于是高校就成為了他們的求職方向。甚至有人覺得,高校就是博士的最好歸宿,如果不進高校,就浪費了?!?壹 ·讀完博不做科研,還有意義嗎?01.“科研逃兵”并不可恥有數據顯示,在美國繼續從事科研事業的博士正在減少,2020年只有10%的工程博士、16%的物理和地球科學博士在從事學術崗位。而在中國,選擇學術類職業的博士畢業生比例在1997年為74.6%,到了2020年則下降到58%。其實對很多研究生來說,讀研并非興趣使然。他們對學術談不上有多大的熱愛,更多是為了提升學歷,以便在未來求職時擁有更多競爭力。近年考研熱度不斷上升,2022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報名人數達到457萬,比2021年增長80萬,這當中又有多少人是為了科研學術夢而讀研的呢?有人為了科研讀博,也有人為了生活而讀博。做“科研逃兵”并不可恥,或者說,逃離科研本就不該說成是“逃兵”??蒲惺且欢慰嘈墓略劦穆贸?,不是每個人都能堅持下去。02.人生不止一個選擇前段時間,一則“名校博士當城管”的新聞引起了大眾熱議。北京市朝陽區公布了部分公務員考試擬錄用人員名單,名單中的擬錄取人員多為名校碩博,其中出現了一名北大博士,被錄取的崗位為城市管理執法崗,也就是人們俗稱的“城管”。不少人認為博士去當城管是一種資源浪費,但也有一類聲音認為,不管怎么樣都應該尊重個人的選擇。媒體評論員木亦在談論該新聞時指出:“一個開放的社會,也為每個人提供了愈加豐富、多元的選擇,這必然會導致高學歷人才的‘低就’現象越來越普遍……個人的就業選擇,是個人就業競爭力、就業志向、就業觀念與態度以及大的就業環境等多重因素共同影響的結果?!辈┦可矸輵撌亲屇阍诒贿x擇時擁有更多籌碼,而不是限制你的選擇。人生不止一個選擇,在求職的時候,我們更應該問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然后通過各種方式通往目標?!?貳 ·讀博帶來的還有精神的富足最后再來回答一個問題:讀博不做科研是一種浪費嗎?圖源:知乎“不做科研,讀博就浪費了”這樣的觀點是功利主義的表現。事實上,讀博帶給我們的不僅有物質待遇的提升,也有精神境界的提升。不管博士畢業后選擇什么樣的工作,三年多的磨練是不會消失的。在這三年多的時間里,除開專業知識,博士獲得的能力還包括邏輯思維、抗壓能力、統籌管理等等。01.邏輯思維論文寫作實質是一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博士需要有“問題意識”,圍繞問題進行研究,并且通過閱讀大量的文獻,梳理總結出理論知識,確定研究思路,完成從提出假設到驗證假設的閉環。日復一日,也鍛煉了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讓他們在面對一項新鮮或復雜的事物時,能夠更快找出核心所在。02.抗壓能力讀博中,你可能會遇到各種不如意:科研強度堪比“996”、每天都為了deadline搏命、實驗數據就是做不出來……頭頂“老板”的壓力,肩扛實驗失敗的壓力,長期以往,博士也練就了一身好本領,更懂得遇到問題如何調整心態。03.統籌管理讀博階段,很多事情都是要獨立完成的,需要很強的自我約束和管理能力,同時協調和統籌身邊的資源,這樣的能力同樣能應用到其他工作中,幫助博士在職場中能夠高效管理各種事務,多線程開展工作?!偠灾?,讀博塑造、強化了一個人的能力,無論如何,讀博的價值和意義都不能被否認。部分人覺得,讀博不做科研/不進高校是一種浪費,或許是因為無法實現價值最大化,但正如前文說到,人生更重要的是想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然后朝著目標前進。學位學歷只是幫助你實現目標的手段,而非條件。▍往期內容>>《深圳之后,這座GDP大市也傳出教師降薪,是個例還是普遍現象?丨高才情報局第24期》>>《中南大學爆燃致博士生燒傷:高校實驗室事故18年110起丨高才情報局第23期》>>《1.28億人在線求職:往屆生找不到工作,應屆生拿下大廠offer丨高才情報局第22期》2022-05-11 13:41409 瀏覽 · 1 收藏 -
“中專生給碩士當師傅”不該稀奇
合理論和現實邏輯。一般認為,人力資本主要由受教育水平、技能、健康以及非認知能力等構成。其中,學歷在勞動力市場中更多發揮的是信號功能,技能才是決定勞動力市場競爭力的核心因素。高學歷的人通常擁有較高的認知能力,但并不必然具有更強的技能,尤其對于一些需要通過“干中學”積累的專業性技能,相對較為欠缺。文章開頭提到的“倒掛”正是人力資本發揮作用的表現?!暗箳臁爆F象也折射了經濟發展的現實變化。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推進,對技能提出更強烈需求,加速了勞動力市場供求結構變化,技能型人才需求旺盛、缺口較大。人社部監測數據顯示,我國技能勞動者求人倍率(即工作崗位數與求職人數之比)長期保持在2以上,大學生就業難與技術工人招工難并存現象也是勞動力市場對技能需求的直觀反映。而高等教育中,教育與技能不匹配、專業知識與崗位需求不匹配的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我國目前的就業結構性矛盾。從另一個角度看,這種“倒掛”現象仍被作為特案關注,背后反映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地位同等這一點仍未獲得預期的社會認可度。而這,又與當前的職業教育體系不完全適配經濟發展需求有關。職業教育的認可度取決于三個方面,即生源供給、教育供給及市場需求。市場需求方面向來旺盛,技能型人才長期處于短缺狀態。教育供給方面,近些年相關改革持續深入推進,政府投入不斷加大,官方數據顯示,全國中等職業學校的生均經費在2020年已與普通高中拉平。而關鍵制約因素就是生源供給。中專、中職生源選拔模式由過去“拔尖”模式轉為目前的近似“末位淘汰”,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今天職業教育所處的困境。從根本上扭轉職業教育困境,需要整體上提高職業教育回報率,這也是當前職業教育面臨的現實挑戰。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調查研究表明,相對于初中及以下教育水平,中職教育的工資溢價從2000年前后的35%下降到“十三五”時期的20%,相對于普通高中教育的工資溢價也從2000年前后的10%下降到目前幾乎完全消失。從代際對比來看,20世紀80年代之前出生群體的中職教育回報率明顯更高,且隨工齡增長而逐步提高。在此之后出生群體的中職教育回報率則轉低,人力資本折舊很快。要遏制職業教育回報率下降態勢,推動實現職業教育持續健康發展就是必然要求。5月1日起開始實施的新職業教育法對職業教育做出了全新的頂層設計,明確強調職業教育是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類型,努力消除對職業教育屬于“層次教育”的錯誤認識,著力提升職業教育認可度。當前,我國職業教育改革在普職銜接、產教融合、財政保障等方面已取得積極進展,未來有必要面向更長遠的國家戰略,做好前瞻性的政策儲備。一是推動中職與普通高中協調發展,基礎課程體系實現統一,學校在職業和技能課程方面趨向個性化、多樣化,家庭和學生可根據興趣自主選擇,順應全面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發展趨勢,為提升全民人口素質奠定關鍵基礎。二是高等職業教育作為職業教育體系的主體,高職院校與普通高校之間實現融會貫通,學生可申請轉換,順應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發展趨勢,為打造高素質技能人才隊伍提供關鍵支撐。三是讓市場主體在職業教育體系中發揮基礎性作用,尤其發揮創新型企業在師資隊伍、課程設計、實訓基地建設等方面的主導作用,同時政府相關部門做好監督管理。此外,還可發揮職業教育在終身學習體系建設中的依托作用,或可探討高職院校率先向社會開放,鼓勵有技能提升需求的各行各業人員重返校園。由此,“中專生給碩士當師傅”的新聞或可不會再引發“圍觀”。(作者:程杰,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2022-05-11 10:434 瀏覽 · 0 收藏 -
疫情之下,如何避免“心理紅碼”?
確對待隔離和“變碼”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精神衛生研究所教授張燕建議,疫情之下,一些人面對突如其來的出行限制,可能會出現對未來產生不確定性等心理應激反應,空間的封閉隔離容易加劇孤立無援的恐懼感。張燕說,隔離者要有正向思維,應明白住院集中隔離是為了防止疫情擴散的非常手段,能夠更專業地救治病人,提高治愈率,且盡量減少疾病對周圍人群的傳播,力求在最短時間內解除危機。湖南省人民醫院心理專家萬歡建議,當隔離時出現焦慮情緒,可以通過放松訓練或其他可以轉移注意力的方式,來幫助緩解焦慮情緒。如果仍覺得收效甚微,頭腦里有很多消極悲觀的念頭,應反映給醫生,專業的精神心理醫師可幫助走出困境。湘雅二醫院精神衛生研究所副教授張麗說,疫情防控期間被賦黃、紅碼的人員,可及時獲取權威、科學、正向的信息,了解官方對于紅黃碼管理及轉碼流程;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包括保持科學的自我防范意識,及時調整自己的生活日程,如在“變碼”期間出現焦慮、煩躁、不安、憤怒等情緒,要及時疏導,多與親友們交流,獲取支持,共渡難關。02.控制接收信息時長,及時尋求幫助張麗建議,廣大群眾應在疫情期間積極接納自己的情緒,當出現嚴重不良情緒時,積極尋求幫助。如果出現了恐懼、無助、無望、空虛、遲鈍與麻木等情況并且持續時間超過兩周以上,可以撥打心理咨詢熱線或找??漆t生就診。疫情的出現,電視、網絡充斥大量信息,造謠、辟謠消息隨處可見,超出了人們的心理負荷。張麗建議,一方面相信權威來源信息,增加安全感。建議控制自己接收信息的時間,每天盡量不要超過1小時。避免接觸太多涉及疫情的信息讓自己出現焦慮情緒。另一方面,加強自我積極暗示,培養積極情緒。張燕說,可以暗示自己“這種情況確實麻煩,但我可以應付”“我有能力應對生活挑戰,一切都會好起來”“這一刻我仍然擁有健康,我要繼續努力生活”。03.“大白們”的心理調適同樣重要張燕指出,在應激條件下,一線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醫務人員出現焦慮、緊張、恐懼情緒,持續的壓力會導致悲觀、絕望、抑郁、狂躁等。對此,心理調適一般原則是:注意飲食、保證營養;保證輪崗輪休,保持心情舒暢。處在抗疫一線的醫務人員要了解在災難條件下會出現一些和平時不一樣的心理、行為反應,這是正常的;允許自己出現負面情緒,并及時觀察與調整;找到自我減壓放松的方法,允許自己示弱;當感到無法承受壓力時,及時傾訴;改變不良認知,防止災難化思維,避免追求完美,以偏概全。張燕說,醫學不是萬能的,醫學是“偶爾治愈、常常幫助,總是安慰”。醫務人員要及時尋求社會支持,保持和家人的聯系,從家人的支持中獲取溫暖和力量;與同事之間相互支持,適時分享感覺與經驗,同事之間可以相互鼓勵、打氣,相互肯定;處理問題時采用成熟的方式,解決問題而不是逃避問題。萬歡建議,醫務人員還可以通過科學運動等方式調適心態,提升心理彈性,增加自己的抗壓能力。2022-05-11 10:342 瀏覽 · 0 收藏 -
高校教師年齡結構面臨“交接期”挑戰
題變成了“怎樣站好最后一班崗”。像劉江這樣的老師還有多少?北京大學教育學院研究員鮑威基于對1992年~2017年間,80余所部屬院校教師隊伍年齡結構與科研產出關聯性的研究,得出一個結論——在國內研究型大學中,教師的年齡結構已經出現“老齡化”趨勢。但對于這一結論,劉江并不認同:“明明我身邊的年輕老師越來越多了??!”01.“塔尖”與“塔基”的結構性差異劉江的感受也并非沒有相關研究支持。不久前,河南大學教育學部博士生張抗抗針對中西部高校教師的年齡結構進行了一項數據研究,最終得出以下結果——“中西部高校教師的年齡結構呈‘魚形’分布,即頭大、尾小,青年教師平均占比過高,資深老教師占比相對較低?!睆埧箍箤Α吨袊茖W報》說。舉例來說,太原理工大學2020年發布的數據顯示,該校專任教師隊伍中,45歲以下青年教師占比高達63.3%,46~55歲中生代教師比例為26.6%,56歲及以上教師比例為10.1%;西部的長安大學三個年齡階段教師對應比例分別為64.43%、21.87%和13.7%?!皩嵶C研究表明,從長遠看來,老年教師與中青年教師對教育的發展都會產生正面影響,但相較之下,老年教師由于其工作經驗更加豐富,所產生的正面影響要明顯大于中青年教師?!睆埧箍拐f,因此,中西部高校教師隊伍年齡結構的失衡將在一定程度上對教師隊伍效能的充分發揮產生阻滯作用。張抗抗口中的“實證研究”,指的是幾年前,石河子大學師范學院教授蔡文伯針對高校專任教師結構對教育發展的影響進行的一項計量分析。根據他的研究,在影響教育發展的各種教師隊伍結構因素(如年齡、職稱、學歷等)中,年齡因素對教育發展的貢獻率排在第二位。然而,如果將研究對象從中西部高校移至國內頂尖研究型大學,就會發現這些高校面臨另一種風險,即鮑威研究團隊所指的“老齡化”問題。根據鮑威的統計,我國研究型大學教師的平均年齡在1992年時曾一度超過46歲,但隨著此后高校教師隊伍的擴容,至本世紀最初十年,這一數字下降至42歲左右。然而,自2013年開始,研究型大學教師平均年齡又呈現逐步增長的趨勢,至2017年已經超過44歲。從不同年齡教師比例看,2011年,資深教師在研究型大學全體教師中的占比約為6%,年輕教師的比例則為51%;而至2017年,以上兩個數字分別為8%和38%。換句話說,青年教師的占比在短短6年時間里,減少約25%?!案鶕芯?,當青年教師、中生代教師、資深教師占比分別為51.2%、43%和5.8%時,高校的科研產出將達到理論最優值?!滨U威告訴《中國科學報》,但現在的情況是,在呈現金字塔狀的國內高等教育體系中,居于塔尖的研究型大學與位于塔基的眾多地方高校的教師年齡分布呈現結構性差異:塔基過于年輕化,而塔尖老化趨勢已逐漸凸顯。02.學科評估、學術競爭等多重因素疊加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對于目前國內不同類型高校教師年齡結構的不同,多位專家均表示,這與我國高等教育階段式的發展模式密切相關。據蔡文伯回憶,我國最早關于高校教師年齡結構的研究開始于上世紀90年代。在此之前,伴隨改革開放,我國高等教育在上世紀80年代進入恢復重建階段。此時,迫切需要師資力量支持的各高校出現了明顯的年齡斷層——老年教師比重過大,青年教師嚴重不足。在此背景下,大量剛畢業的大學生被迅速補充到高校教師行列,教師的平均年齡也隨之快速下降。至上世紀末,隨著高等教育“大擴招”開始,國內高校教師規模迅速增大,又有一大批年輕教師進入高校。不過,由于此前進入教師序列的青年教師已進入中生代,教師的整體年齡結構依然相對平穩。然而,近年來隨著“雙一流”建設的啟動,這種平穩的教師年齡結構開始發生分化?!笆紫仁堑胤狡胀ǜ咝?,它們忽然發現此前可以滿足要求的一些指標,比如生師比、博士學位的教師比例等,不再滿足各種評估和工程的要求,加之近年來東部高校大量從中西部地方高?!谌恕?,導致它們必須大量補進具有博士學歷的年輕教師,從而使教師隊伍結構達到某些‘標準’?!惫枮I工業大學組織與人力資源系副教授黃超說。劉偉(化名)2019年博士畢業,進入國內某地方行業類高校任教。他告訴《中國科學報》,自己所在大學目前的教師總量在兩三千人左右,但僅在2019年,與他同時受聘該校的新老師就有500人之多?!叭绻?5歲以下的老師就算是‘年輕’的話,學校至少有一半都是年輕人?!狈从^研究型大學,由于現有師資隊伍不論是總量還是學歷水平,都足以滿足各種標準和評價,因此并沒有大量招聘年輕教師的壓力。同時,隨著近年來我國加強高校學科評估的力度,高校間不斷加劇的學術競爭使部分研究型大學在人才引進時,更偏好具有人才頭銜和成熟科研能力的中生代或資深教師?!斑@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國研究型大學青年教師占比逐年下降,教師隊伍年齡結構呈老化趨勢?!滨U威說。與此同時,上世紀80年代被高校選拔到教師隊伍中的大量青年專業人才,此時已逐漸接近退休年齡。多重因素疊加,就使得不同類型高校的教師年齡結構呈現巨大差異?!敖處熽犖槟挲g老化問題尤為突出的是學術聲望高、科研實力強的C9聯盟高校?!备鶕U威的統計,截至2017年,C9聯盟高校青年教師實際占比為28.6%,較理論最優值低22.6%,而資深教師實際占比16%,比理論最優值高10.2%。03.年齡結構帶來“隱性”和“顯性”挑戰鮑威告訴《中國科學報》,對于一個學術組織而言,組織整體的學術導向會對教師個體的研究方向、研究范式、理論視野的選擇等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當成員的年齡結構趨于單一化時,雖然更容易在理論與方法層面形成統一規范和共識,但這種文化氛圍卻可能對創新性觀點產生排異?!叭绻鼙3纸處熽犖槟挲g結構的多元化,在多元思想的碰撞與交融中,院校內部的學術導向會更加包容且富有彈性,新觀點、試錯式研究也更容易獲得成長土壤,學術組織整體的創新性也會相應改善?!滨U威說。除了這種對于創新的“隱性”挑戰外,面對目前教師的年齡結構現狀,高校還面臨一個“顯性”的挑戰。據蔡文伯判斷,至少在未來十年,國內高校都會處在一個中老年教師紛紛退休、青年教師大量進入的“交接期”。其間,不論是年輕教師比例過大的普通地方高校,還是眾多資深教師行將退休的研究型大學,都面臨一個相同的問題——如何做好不同代際教師之間的“傳幫帶”工作?!斑@個問題解決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未來高校整體科研和教學水平的提升。然而,遺憾的是,至少從目前看,相關的工作我們做得并不算好?!辈涛牟寡?。采訪中,記者聽到這樣一個故事——幾年前,一位資深教師到某地方高校擔任院領導職務。工作之余,他做了很多指點年輕教師科研的工作,也取得了良好效果。然而,當他號召學院其他老教師也做同樣的事情時,卻沒有一位教師站出來。這讓他頗為感慨?!爸辽購奈覀兘佑|的案例看,很多年輕老師的科研之路幾乎全都是靠自己摸索出來的。也就是說,他們很難看到前面有人為他們點亮一支引領的蠟燭?!庇袑W者直言不諱。在進入高校之初,劉偉的研究課題延續了其博士期間的某些方向。此后,他也慢慢開拓了一些新方向。但不管是此前的課題還是新課題,他都坦言幾乎是在“單打獨斗”?!拔业膶熓且晃粯I內的知名專家,本身研究工作就很忙,所以平時我都會盡量少打擾他?!眲フf。至于向周圍年長的同事請教,“我們根本就不在一個頻道上”。他具體解釋道,單純從專業角度看,他從事的是高原地質研究,該領域在校內很少有人關注?!凹幢阌欣辖處煹拟櫟V研究做得很好,但與我的研究領域相差太遠,我沒有辦法從他那兒獲得什么支持?!敝劣谄渌矫?,“如果我愿意接觸甚至加入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他們也愿意提供一些平臺乃至資金方面的共享,但相關的成果出來后,肯定不再是我一個人的成果。既然如此,還不如我自己一個人干”。一方面,資深教師不愿意“站出來”指導青年教師,另一方面,青年教師對此似乎也充滿了顧慮。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又是什么?04.“去功利化”交流氛圍待重建需要注意的是,曾經的國內大學是不缺少這種“傳幫帶”氛圍的。兩年前,在整理資料時,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劉慶生發現了上世紀80年代時任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球物理系首任系主任譚承澤給他的四封信?!叭沼涳@示,此后我還曾經不斷收到過譚先生的來信?!眲c生告訴《中國科學報》,那時正是他科研起步的艱難階段。譚承澤作為我國巖石磁學和古地磁學的領軍人物之一,其研究方向和劉慶生選定的研究方向密切相關?!盀榇?,我不斷通過寫信的方式,將學習中遇到的難題與困惑告訴譚先生,向他‘求教’?!眲c生說,僅在1986年,他就公開發表了5篇文獻調研成果的綜述類文章,并出席了兩個全國性學術會議?!澳嵌螘r間是我向譚先生請教問題最多的時期。對我的請求,譚先生總是有求必應,這令我很感動?!边@樣的感受,很多那段時間初入高校的年輕老師都有體會。正如蔡文伯所說,“那時很多老師都非常具有‘傳幫帶’意識,他們會要求年輕老師去聽他的課,并實實在在地關注青年教師的發展?!比欢?,在蔡文伯的回憶中,從上世紀末開始,這樣的氛圍便慢慢消散了。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上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以SCI為代表的各種量化考評機制被逐漸引入國內?!霸诖酥?,高校教師在進行科學研究時,很少考慮所謂‘名分’和‘排名’問題,甚至最后的績效考核也往往是以團隊的形式進行,這就給老教師指導年輕教師提供了一個較為寬松的空間和氛圍?!辈涛牟f。但隨著各種考評更加偏重量化和個人化,團隊成員間的合作意識也開始變得淡薄。劉偉向記者坦言,在遇到科研難題時,他也很希望召開一個組會,大家一起討論,“但這必須建立在彼此信任的前提下”。他說,如果團隊成員之間都不信任,就很難不擔心自己的一些科研想法被他人利用?!斑@是一個基本的學術文化問題?!痹邗U威看來,多元化年齡結構下,不同代際教師間是可以形成優勢互補的——資深教師可在把握學術組織發展方向、引領團隊的同時,為青年教師提供職業初期的必要支持和引導;中生代教師是高校學術生產力的核心依托;而青年教師則可以帶來思想與范式的創新,并承擔一些基礎性工作?!暗?,高質量的學術研究需要建立在自主探索與平等交流的基石之上。這就要求高校構建包容、開放的學術組織文化?!滨U威表示,在這方面,多元化的教師隊伍年齡結構既是形成這種文化的必要支撐要素,同時也會深刻影響到不同代際教師之間的交流與協作。顯然,要形成這種文化,并不是通過制定幾條政策就可以做到的。正如有學者在受訪時所說,“我們可以規定年輕教師必須聽幾節老教師的課程,但無法規定老教師在指導年輕老師時付出多少真心,這種發自內心的意愿,只能通過文化氛圍的渲染實現,而我們目前缺少的恰恰就是這種文化” 。從這個角度看,面對即將到來的十年“交接期”,有關部門需要做的遠遠不止制度調整這么簡單?!叭绻谶@10年間,‘交班’問題解決不好,對未來我們的發展會產生深刻影響。而如何重建一種有利于不同代際教師之間‘去功利化’的交流氛圍,確實是一道待解的重大命題?!辈涛牟f。2022-05-11 10:1910 瀏覽 · 0 收藏 -
難以兌現的人才引進承諾:“搶人”不如吸引人
入校工作,但當初答應的每月生活補貼,剛剛才到位。也有某市被引進的人才在網上留言,表示其按照政策規定可以享受的購房補貼已經拖欠數月,相關部門的回應也與前例類似,指補貼拖欠源自經費調劑延遲,待經費到位后發放。如此種種,不一而足。誠如網友所言,承諾過又食言,受傷的不僅僅是這些人才,還有當地的發展潛力。各地對于人才引進的重視,始自我國力促從“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之時。數年前,一、二線城市打響了“搶人大戰”第一槍,很快就蔓延至全國各地,乃至下沉到諸多縣級城市。隨著人才待遇政策的不斷加碼,大城市基于市場化程度較高、政府服務功能較為完善、區位優勢突出、醫療教育資源豐富等優勢,對于人才聚集的能力遠遠超過中小城市,為了吸引人才,這些中小城市出臺了一系列更具競爭力的政策。而今,對當初政策的兌現能力,在疫情防控和經濟轉型的影響下,正成為這些地區新的考驗。與一、二線城市相比,中小城市經濟增長的動力,歸根結底也是來自人口、人才的聚集。在中國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的大背景下,一方面勞動力跨地區轉移的障礙越來越小、勞動力資源配置效率日漸提高,另一方面中小城市始終存在產業支撐能力不強、發展內生動力不足、市場機制不完善的問題。倘若中小城市繼續通過政策攀比來“搶人”,顯然是把自己置于惡性競爭的不利境地,結果也只能圖一時之爽快、陷后人于尷尬。以長遠角度和城市自身角度來看,積極修煉內功、打破發展路徑依賴,通過打造更加友好的營商環境和特色產業來聚集人口、促進經濟增長,顯然是更好的選擇。一個是科技人才、一個是管理人才,如果能更加高效率、市場化地與當地資源、政策相結合,其所迸發出的生機活力與十足后勁將難以估量??疾煨侣剤蟮乐羞@些城市的人才引進政策,譬如生活補貼、子女教育、購房補貼等等,大多還是著眼于賦予人才“額外權利”,考察指標則總是暗暗錨定房市冷熱等內容。這帶來的問題就是,雖然“搶人大戰”無意中打破了很多過往看似堅硬的桎梏,但人才引進政策的成本要讓公共財政來支撐、引進政策出現的風險要政府公信力來買單,如何推進“下半場”,面臨公平性和規范性的拷問。上述利益博弈同樣需要制度來規范,也同樣是構建當地公平、公正、透明的良好營商環境逃不掉的一環。想來,對各地而言,“搶人大戰”已由熱轉冷,但輸贏未定。無論是哪里,只有堅決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發展思路,積極轉變政府職能、建立良好的市場秩序和營商環境,讓市場成為資源配置的主導力量、最大限度保證社會的公平正義,才能成為人才高地。畢竟,人不是搶來的,是吸引來的。(作者:趙明昊)2022-05-10 09:298 瀏覽 · 0 收藏 -
他秒破難題是真還是假?你我為何都愛熱捧“韋神”
括6名博士在內的團隊,耗時4個月都無法解決,求助北大數院青年教師韋東奕后,很快就破解了難題,并且韋東奕認為這事太簡單所以拒收報酬。這不是“韋神”第一次火爆“出圈”。此前在一段采訪視頻中,韋東奕手里拿著饅頭和礦泉水瓶,憨厚的相貌,素儉的著裝和樸實的言語,引發了網友熱議。人們熱議的,其實是這幅畫面與想象中的“北大老師”、“數學天才”反差太大。這讓人不禁想起不修邊幅的愛因斯坦,甚至武俠小說里的掃地僧。這回“韋神”再上熱搜,讓人看到這位天才數學家不僅“畫風清奇”,而且“特別能打”。他的數學造詣網上都能查到,但羅列抽象的成就,都比不上這個故事來得生動叫絕。人們津津樂道的,概括起來有兩方面:一是數學天才輕松破解實用性的工程難題,二是淡泊名利,“事了拂衣去”。有網友想去求證此事的真假,不過這不是重點。哪怕網傳說法不實,也算不上是特別惡劣的謠言,這個故事只是符合“吃瓜群眾”的愿景思維(wishful thinking)罷了。人們期待這樣一種天才。他可能毫不起眼,甚至有點寒酸,但他能力超群,成就斐然;他看著像個書呆子,卻拿得出真本事,破解的難題可以給人帶來切實的收益;他與世無爭,道德上純潔無暇;他無視外界,活出自我……科幻作家寶樹在微博評論里說得好:“韋神完美地符合了一般人對天才的想象,科學天才就是一心沉浸于科學王國,不聞窗外事……我們年輕的時候,也經常覺得自己很有‘個性’,接近天才,但其實真是一毛錢關系也沒有?!蔽覀兘^大多數人不是天才,可是現實中總有冒牌的天才和大師招搖撞騙。正當我們懷疑是否真有天才這個“物種”時,這個有鼻子有臉的故事,讓人再次相信山外有山。事實上“江山代有才人出”,歷史上各個行當從來不乏天才。但眾人追捧的天才,需要滿足一些條件。人說“文無第一”,并不是所有的行當,只要出了天才大家就會有目共睹。畫家梵高,文學家卡夫卡,在各自的領域堪稱一等一的天才,可惜他們都在死后才能贏得聲譽。面對這些缺乏“現世報”的樣本,人們更多地是投之以唏噓感慨。也許說到底,人們還是會懷疑,比起科學,文學藝術在智力要求上似乎還是不夠“硬”??茖W界的天才,似乎更容易被業內專家識別出來。人們喜愛的天才,道德上未必完美無暇,但至少要免于世俗。牛頓在科學史上的地位無出其右,但在當年,牛頓擔任教職期間的工作收入一直不高。這也讓年逾五十的牛頓決定,為了一家生計,他要尋求收入更高的工作。1696年,英國財政大臣查爾斯?蒙塔古來信邀請牛頓擔任皇家造幣廠督辦。牛頓收到信件后,欣然同意前往。盡管后來牛頓改革了金幣的生產技術,實現英國金幣制造的標準化,但只要提及他的后半生,人們總覺得偉大的牛頓墮落了。多數科學天才,都有實現榮華富貴的能力??茖W天才一旦有了名利,人們會認為那是拜天賦所賜,若將天賦兌現為利益,雖然無可厚非,卻也變得不那么可愛,也不那么可敬了。正因如此,當年中科院遙感所所長李小文院士,一時成了明星科學家。他的“出圈”當然有輝煌的學術經歷和過硬的學術貢獻作支撐,但人們喜聞樂見的,還是他腳蹬布鞋、不修邊幅的形象,以及他喜歡令狐沖,每天喝一斤二鍋頭的俠士風骨。還有一些天才,千里馬橫空出世就被伯樂相中。他們的能力和成就,橫跨文、理、藝術多個領域,人格上也超凡脫俗,卻因研究領域缺乏直接且顯見的實用價值,導致難以“出圈”(這并不是說“出圈”本身是值得追求的)。20世紀大哲學家維特根斯坦屬于這一類。他出身名門巨賈,卻也安貧樂道。不僅在音樂、工程、建筑等領域表現出極高的天賦,更是一手締造了兩個完全不同卻都有巨大影響的哲學學派。盡管如今的文藝青年多多少少聽過他的大名,但大家似乎也很難說出他的思想如何改變了世界。在沒有神的時代,那些集才華橫溢、道德圣潔、人格超拔和貢獻斐然于一體的科學天才,自然容易受人稱頌和愛戴。不過這樣的科學天才越來越少了,這不是人的問題,而是科學的性質發生了變化。20世紀中期美國“曼哈頓計劃”之后,科學逐漸從牛頓時代貴族式的、個人英雄主義般的“學院科學”,進入到了需要政府、商業、軍方、民眾等多方主體介入“產業科學”??茖W的規范性要素發生了劇變,以一己之力改變世界的天才科學家,也就愈發稀少了。這么看來,只有數學天才最容易滿足大眾關于天才的想象。數學有公理系統,有對錯可言,比拼的是智力和專注力。天才數學家一般無暇拋頭露面追名逐利,他們沉浸在純粹的思維王國當中,但也會一個不留神就帶給其它領域(例如物理學、生物學、經濟學、計算機工程、軍事密碼破譯等)巨大而實惠的變革。納什“美麗心靈”的故事拍成了電影,圖靈二戰中破譯德軍的密碼被人廣為傳頌,這些都是人們對天才數學家至真至純的禮贊!與追捧娛樂明星不同,這一回,絕大多數人是真心誠意被“韋神”種種可貴的品質所折服。人們渴望一個像數學真理那樣永恒為真而且還有實效的精神榜樣。以前是陳景潤,這次,是韋東奕。(作者系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此稿件為《中國科學報》原創 小編后記:韋神解題一事到底是真還是假?《中國科學報》7日也連線了熟悉韋東奕的北京大學數學院的資深學者。這位不愿具名的學者告訴《中國科學報》,“東奕數學解題能力確實很強,但這事應是假的,是有人想要流量而已?!边@位資深學者還強調,媒體轉發時,最好查一下信息的原始出處。同時,北大數學院另一位非常熟悉韋東奕的老師也告訴《中國科學報》,在這件事的真偽上,媒體的表達很曖昧,有誤導讀者的嫌疑。7日中午記者連線這位老師時,他正好碰到韋東奕慢悠悠地從理科教學樓出來,背著那只講課時也不會摘下的小包包,一個人自顧自地在校園里走著,網絡世界上熱搜的喧囂與“韋神”根本無關。2022-05-09 11:587 瀏覽 · 0 收藏 -
研究生不“研究”,985成高級職校?
。一些觀點認為,考研者并非奔著學術研究目標而去,而是為了提升學歷,找到好工作,拿更高年薪,此類做法不利于研究生教育的質量提升。無獨有偶,曾有學者在社交網站感慨道“招不到理想的學生”“研究生學‘廢’了”……甚至有人調侃現在的研究生太物質,能潛心科研的廖若星辰,“985成高級職校了”。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 01.生存vs.科研近年來,考研人數連年攀升。從2017年首破200萬大關起,考研報名人數在高位上保持高增長趨勢,2022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報名人數457萬,比2021年增長80萬,增幅為21%。2022年初,中國教育在線發布的《2022年全國研究生招生調查報告》顯示,多所高校2022年碩士研究生報名人數相比2021年增長率超過40%,諸如長江大學、青島理工大學、重慶理工大學等高校2022年碩士研究生報名人數增長率超過50%??梢哉f,考研已成為一場“全民狂歡”。在龐大的考研群體中掩藏的是考生們對于未來生活的真切希望。據教育部統計,2022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1076萬人,首次突破千萬大關,規模和數量創歷史新高?!?022屆高校畢業生面臨多重就業壓力,困難程度甚至超過2020年”,教育部相關負責人在4月19日召開的2022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第三次調度視頻會議上提到。雖說高等教育人群規模不斷擴大,但仍存在部分本科畢業生知識技能與市場需求存在不夠契合,不能適應現代產業發展的變化,求職和就業難度加大的問題。除就業難外,就業質量也是考研人所關注的。據媒體報道,北京大學“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調查”課題組于2021年6月起對19個省份的34所高校畢業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從報告中各層次學歷人群客觀收入所反映的就業質量看,整體上學歷越高收入越多,呈現正相關。這也解釋了求職壓力的增加、就業質量的降低,迫使本科生隨大流考研,他們讀研目的就是為了就業、解決生存這類剛需,而非真正的科研興趣?!?022年全國研究生招生調查報告》在針對考研動機的調查分析中提到,就業壓力成為考生選擇考研的最主要因素,近六成的考生因為就業壓力大,想增強就業競爭力而選擇考研;選擇在學術上深造的考生占比剛剛超過三成。圖源:中國教育在線官網為了更好地就業而選擇讀研,是年輕人在面對激烈的就業壓力、謀求個人更好發展的必然選擇,無可指摘。值得反思的是,對于高校而言,如何讓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聯系更緊密,從而提高本科生的就業率和就業質量是關鍵。正如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提到的,“大學是否有差異化的人才培養定位、嚴格的教育質量監控體系、以及根據市場需要自主調整學科調整專業的機制,這是保障大學生質量,讓大學生順利就業的前提?!?2.熱愛科研也需物質保障此外,年輕人不是沒有夢想,扎根學術固然是理想,但也需要“碎銀幾兩”的支撐。過去,我國科研工作者的收入水平普遍偏低,甚至有“造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順口溜??蒲泄ぷ鲗δ贻p人,特別是有學術潛質的年輕人逐漸失去吸引力,他們要么不再從事科研工作,要么難以集中精力專心從事科研工作,往往急于拿到學位,匆匆就業,讀研讀博在眾多年輕人看來只不過成為了就業緩沖期。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院士就曾撰文道:“大學畢業時,我本沒有打算從事科學研究,而是一心一意想下海經商。陰差陽錯之間,我踏上了赴美留學之路??上攵?,留學的第一年,我情緒波動很大,內心浮躁而迷茫,根本無心念書、做研究,而是花了很多時間在中餐館打工、選修計算機課程?!蹦暇┐髮W的一項關于博士生希望什么的培養環境研究中提到,優質的培養環境是提高博士生培養質量的前提。在對1245名博士生進行調研后發現,博士生的訴求焦點集中在獎助學金支持力度不夠方面,如,“增大博士生獎助學金的支持力度”等。此外,對“獎助體系”意見的相對提出率計算結果也顯示,不同學科博士生在“獎助體系”意見上的提出幾率相差不大,可以說,不同學科博士生在獎助體系方面有著比較一致的訴求。博士生意見涉及的主題情況“獎助體系”意見提出幾率的學科差異丨圖源:論文《博士生希望什么樣的培養環境——基于博士生意見調查的實證研究》其中的原因分析顯示,博士生往往面臨著來自科研和生活的雙重壓力,接近而立之年的他們,在經濟需要方面比本科生和碩士生更加強烈,然而,科研壓力的存在又不允許他們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增加經濟收入,故而提高待遇,生活上無后顧之憂,才能更好地投入實驗研究成為大多數博士生的訴求。研究生階段是創新潛能開發的“黃金年紀”,也是人生壓力較大的階段,既要從事創新性研究工作,又要考慮畢業后的出路,“左右為難”的研究生也不在少數。改善研究生待遇和研究環境,讓想做學術研究的年輕人不為衣食發愁,才能充分挖掘其潛力。03.研究生不研究,未必是壞事廈門大學劉振天教授在采訪中談到,“博士生教育的目標定位,以往是培養某專業領域的學者、大學師資或政府企事業專業管理人員,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們培養目標范圍在擴大,就業去向也日趨多元化”,碩士研究生亦然。因此,對高校而言,培養具有知識創造或實踐創新能力的高層次人才成為重要因素,基于此,按照學術型和專業型兩種不同類型對人才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實施不同的人才培養模式。2020年9月,教育部發布了《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明確指出在擴大碩士招生規模的基礎上,“新增碩士學位授權點以專業學位授權點為主”。同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聯合發布《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方案(2020-2025)》,其中明確指出,到2025年,以國家重大戰略、關鍵領域和社會重大需求為重點,增設一批碩士、博士專業學位類別,將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規模擴大到碩士研究生招生總規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大幅增加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數量。也許到2025年,有三分之一的研究生將以學術研究能力作為自己讀書的目的,而大部分研究生都將成為針對社會特定職業領域需要,具有較強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能夠創造性地從事實際工作的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那個時候也定會存在人們調侃的985變“高級職?!钡那闆r。與此同時,讓想做學術的早點“扎根”也在積極推進。在優化培養類型結構方面,《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中同時提到,要擴大直博生招生比例,研究探索在高精尖缺領域招收優秀本科畢業生直接攻讀博士學位的辦法。2021年,高教城市Top 2的北京和上海相繼發布研究生改革的相關意見,均提到擴大直博和碩博連讀比例;同年10月,教育部在答復相關提案時表示,正在就“擴大推免直博升學比例”的相關建議積極開展調研,擬進一步擴大直博生招生比例;同年,南京大學、復旦大學接連官宣:2022年將進一步擴大直博生招生比例。種種跡象表明,直博生制度正在成為當下博士招生中引人注目的一股熱潮。招生政策的調整讓更多有志于科研的學生選擇直博,讓學術型研究生在校期間就可以權衡選擇碩博連讀,是研究生培養體制從重視體量向重視質量的巨大轉變。細化不同類型的研究生,讓想就業的高質量就業,讓想做學術的早點“扎根”成大勢所趨。04.培養人才,不應急功近利誠然,學者們的痛心疾首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我們的社會太需要有著為社會、為國家興旺發達而努力奮斗的人,也需要更多為我國科技發展而執著奮斗的人。關于研究生培養質量問題一直是社會討論的熱點,類似的質疑還有“為何中國盛產博士卻多年都產生不了一位大師”等等。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才培養的過程是一個完整的鏈條,一位大師的出現,既離不開高校的滋養培育,也離不開高校之外的廣闊實踐和人生歷練,一般都要經歷入門、成長、成熟和專家等階段,這是人才成長的基本規律。研究生教育當務之急是要在繼續保持科研優勢的前提下,改革培養過程,秉持“十年磨一劍”的良好心態,使培養的人才更具適應力、綜合素質更高。2022-05-09 10:127 瀏覽 · 0 收藏
圈子
- QQ群 |
- 微信群
推薦資訊

找對象看學歷、看戶口……博士相親真的這么卷嗎?
10:29
-
高學歷群體就業困難:35歲真的是道坎嗎?丨高才情報局第26期11:31
-
不進高校,讀博有什么意義?丨高才情報局第25期13:41
-
深圳之后,這座GDP大市也傳出教師降薪,是個例還是普遍現象?丨高才情報局第24期11:49
-
中南大學爆燃致博士生燒傷:高校實驗室事故18年110起丨高才情報局第23期17:26
-
高學歷群體為什么更容易抑郁?11:55
-
"天下苦知網久矣!"丨知網憑什么在壟斷道路上狂奔?14:53
-
女博士真的不好嫁嗎,真實原因是什么?丨高才情報局第21期13:52
-
985博士找不到工作,中國博士是不是太多了?丨高才情報局第20期18:01
-
985博士應聘高校被拒11次:第一學歷真的很重要嗎?丨高才情報局第19期17:42
-
陷入“高不成,低不就”尷尬處境的碩士求職者,該何去何從?1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