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科研
-
讀博發論文:屢投屢拒,屢拒屢投
29歲的邵帥已經成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簡稱中國科大)計算機學院特任教授、博士生導師。面對即將到來的畢業季,我們來聽聽邵帥講述自己是如何走出“不被認可”和“自我否定”的心路歷程。邵帥 個人主頁:http://staff.ustc.edu.cn/~wwwucuc/ 01.屢投屢拒,屢拒屢投2016年,我的第一個研究成果是在讀博第一年暑假開始著手做,在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計算機系教授蔡進一(我的導師)和東北師范大學訪問學者付治國老師的指導下,我做出一個讓自己覺得很漂亮的結果。隨后,我就開始著手寫文章。這個過程花費了很大的精力,來來回回地思考怎么合理證明結構,并力求讓證明簡潔漂亮。我在準備第一篇論文的同時,還面臨著很大的課業壓力。由于本科學的數學,沒有多少計算機基礎,所以我上那些需要編程之類的課還是很耗精力的。另外,我還需要干助教工作,幾乎是擠時間敲論文。還記得有一天凌晨三四點,我把文章最關鍵的一個引理——11頁的證明敲完時,頂著雪花往回走時,突然覺得這雪飄得好溫柔,這也正是科研帶來的發自內心深處的愉悅感和充實感。轉眼到2017年2月,文章差不多寫好了。期間導師也非常用心地幫我一步步檢查,給我寫了密密麻麻的修改意見,從證明結構到單詞語法,很讓我感動。就在我自信滿滿地把論文投出兩個月后,我收到了第一封拒稿通知。對此,導師都有點驚訝,我倒是安慰自己:“第一次投稿,寫得倉促了些,改改再投就好?!睆漠敃r的評審意見上來看,文章沒有什么硬傷,就是有編委覺得研究比較冷門。其中有一個編委提到“less interesting”(不太有趣)。最初我并沒有意識到這個詞的嚴重性,結果就是在此后的投稿中我一次又一次地被其“蹂躪”。第一次拒稿后,我開始對這篇文章做了細致地修改,又投了出去。這次我們都覺著肯定能中了。然而,文章又一次被拒了,我感到有點失落。之后,我在導師指導下精修了準備投頂會的10頁版本。別人可能在兩次被拒后,會選擇低一檔的會議投稿,我卻不走尋常路,越挫越勇,投遞的會議檔次越來越高??赡芤彩钦嫘挠X得自己做的這個結果還不錯吧。當然導師也一直給予我很大的信心。這次我們把之前評審的每一個很小的意見都照顧到,還畫了一些圖來說明我們的結果。這是當時我很喜歡的一個圖(上圖所示),它代表了我們文章中最漂亮的一個結果。導師還給寫下了一句話:“the world would have no justice if this gets rejected”(如果這個被拒,世界就沒有公平了)。然而,這篇文章還是被無情地拒了。這一次被拒讓我開始產生一種挫敗感,還夾雜著一點憤怒,因為其中一個編委甚至只給出了2分。我覺得這個編委沒有看我的文章,他只是覺著我們的工作沒意思,都是機械性的證明。我憤怒的原因在于:他不是通過閱讀文章來評判我們的工作質量,而是基于他個人的學術品味,從根本上否定了我們工作的意義。這個2分對我的打擊很大,當時甚至萌生了放棄的念頭:要不就隨便投了一個吧,能發出來就行。那時候,導師給予了我很大的鼓勵。在他的支持下,我又投出去3篇文章,仍然難逃被拒絕的厄運,理由也是一樣——less interesting。多封拒稿信02.自我懷疑讀博讀“廢”了?回首自己從華班一路走到現在,并不是十分順利。我們這一屆華班在大二下學期單獨開設了Honor course(榮譽課程),課程難度深度均高于正常的數學系課程,甚至達到研究生課程要求。大三那年,我們班由26人驟減為12人,其中很多同學因為Honor course課程掛科而退班。雖然我很幸運地堅持了下來,但本科GPA(平均學分績點)不高,加上英語也不好,托福前后考了8次,第一次只考了59分(滿分120分)。在本科畢業時,我沒有申請到理想的學校,于是選擇休息一年再申請。當時我也曾挫敗過,也想過放棄。但我堅信,任何困難都是可以通過努力去克服的,一年不行就來兩年。面對論文一次次的拒稿,我不可避免地再次產生一種挫敗感,比之前更強烈之處在于:這是一件你所選擇的最喜歡、投入最多的事情。然而,你待她如初戀,她虐你千百遍。為什么自己辛辛苦苦寫出來的文章,在編委眼里卻一文不值?這種不被認可的挫敗感正在一點點地消磨我對科研的熱情。整整一年時間,我在科研工作上沒有任何進展,每天去了辦公室,就把自己屋門鎖上,躲著導師和同學。與此同時,我又在一遍遍地修改自己被拒的文章,重新再投。在不斷的被拒中,時間來到了我讀博的第四年,期間在一個主要問題上卡住很久。我很清楚自己正處于不斷頹廢中,隨之而來的還有深深的自我否定。就在讀博第四年快結束的時候,按要求我必須準備博士論文開題報告了。但我不敢主動找導師,因為自己一篇文章都沒有發表,擔心自己不夠格。最后還是導師催促讓我抓緊準備博士論文開題報告。這時候,曾經的本科同學紛紛傳來好消息。有人找到了不錯的工作,有人結婚生子了,大多在事業或家庭上開啟了自己人生新的篇章。因此,我不得不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讀博讀“廢”了?自己曾經也是一個非常有信心的人,但我正在逐漸失去這項最寶貴的東西。03.讓我堅持下來的原因只有一個我又一次在掙扎的最后關頭迎來“柳暗花明又一村”。2021年4月15日,那是我博士第五年即將結束的一個夜晚,我終于把自己在博士研究生階段卡了最久的一個問題解決了,并把論文投遞出去。如果不是因為之前一次次地被拒稿,讓我失去信心影響了進度,也許這項工作可以早點完成。第二天醒來,我打開郵箱收到了兩封論文接收的通知。我曾是那么期待自己的論文被接收,可是等到真正論文接收的時候,我反而非常平靜,總算是對自己的博士生涯有個交待了吧。2020年上半年,我好像是轉運了。不僅讀博期間的5篇文章全發出來,其中兩篇還中了FOCS/SODA(IEEE計算機科學基礎年度研討會/ACM-SIAM離散算法研討會),而我也順利拿到博士學位,還在牛津大學找到了一份博后工作。這其中最讓我開心的是我投的第一篇、也是被拒次數最多的論文,終于被接收了,而且是在我博士答辯的當日凌晨!這可以算是我整個博士研究生階段最開心的一刻,雖然這份開心來得太不容易?;赝约鹤哌^的10年科研路,真正讓我堅持的原因只有一個——我喜歡科研,做科研能給我帶來快樂。2013年,大三快結束時,我遇到了本科導師——中國科大教授胡紅鋼。在他的指導下,我有兩篇文章發表于IEEE TIT。這段經歷不僅為我后來從事科研工作打下了基礎和決心,也讓我從數學轉到理論計算機方向,并最終申請到了不錯的學校。讀博期間,我研究的方向是理論計算機科學,具體是計算復雜性理論。其中一個最基本的問題是:“為什么有些問題計算起來簡單,有些問題計算起來難?這些問題之間的難易關系是怎么樣的?”當我把一個問題解決完,寫出了完整的證明,也許別人會覺著沒意思,但我能陶醉其中。閱讀一篇證明,就如同在欣賞一首音樂,觀賞一幅畫,是一種對美的享受。希望我的經歷能給現在處于焦慮和惶恐的科研“青椒”們帶來一些鼓勵,面對挫折不要輕言放棄,“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我也希望能招攬到優秀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后,我們一起扎根計算復雜性這一基礎理論研究,一起努力探索理論計算機科學與物理學,尤其是統計物理以及量子理論的交叉方向。(本文由《中國科學報》記者沈春蕾采訪整理)2022-05-25 10:417 瀏覽 · 0 收藏 -
壓力讓人窒息,感覺自己根本沒能力讀博,這正常嗎?
作效率,而超越當前極限的不適感往往是讀博的必要條件。但壓力也可能具有破壞性,特別是那種讓人窒息的壓力。它不但不能幫助你集中注意力,反而會產生相反的效果。它不僅不能幫助你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反而會讓你很難完成最簡單的事情。不過,在學術界,有一種文化認為壓力是工作的一部分。每個成年人都經歷過壓力,所以很正常,那么繼續吧。不過,有時候,壓力是一種身體的警告信號,表明某些事情正在嚴重出錯。博士生不應該忽視的跡象:- 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努力- 被工作量壓得喘不過氣來- 感覺自己沒有發揮出真正的能力- 無法集中注意力- 感覺自己怎么做都不能產生有利于事情好轉的影響,未來不可控- 覺得即使是簡單的事情也變得困難了- 對失敗的持續恐懼- 感覺自己根本沒能力讀博,一種擔心自己濫竽充數的不夠自信的心態(冒名頂替者綜合癥)- 身心疲憊如果你感覺到了這些,那么僅僅是更加努力地工作,或者努力變得更有條理點,是不會對自己有任何幫助。你必須解決問題的根源,當你不知道怎么辦時,至少可以嘗試著讓自己的節奏慢一點。當然,上述觀點并不是某個人的臆想,而是德州大學圣安東尼奧健康科學中心發表在《自然生物技術》(nature biotechnology)上的一項研究發現(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bt.4089)。這篇論文基于一項問卷調查,研究人員通過電子郵件和社交媒體向學生發布經臨床驗證的焦慮和抑郁量表。該調查中的2279名受訪者大多是博士生(90%),代表26個國家和234個機構。約56%的學生專業為人文或社會科學,38%的學生學習生物和物理科學,2%是工科學生,4%是其他領域的學生。約39%的受訪者得分在中度至重度抑郁癥范圍內,而之前使用相同量表測量的普通人群中這一數據的比例為6%。也就是說,研究生(主要是博士生)的抑郁和焦慮的可能性是普通人的6倍。論文中表達了研究生群體中焦慮和抑郁的患病率(a) 總體患病率(焦慮和抑郁患病率);(b) 按性別劃分的焦慮和抑郁患病率;(c) 因為工作生活失衡影響到的心理問題;(d) 因與導師關系影響到的心理問題。 那么,攻讀博士學位是一項極其艱巨的任務。通常情況下,至少需要3年時間(對于理工科的學生來說,延期畢業是家常便飯)。在開始進行科研項目以及撰寫論文后,博士生們肯定會面臨一些前所未有的挑戰。下面我們來看看博士生遇到的一些最大(也是最常見)的問題。如果你正在考慮攻讀博士學位,或正在攻讀博士學位,如果你正好面臨這些問題,那么對這些壓力的深入了解,可能會幫助你克服這些壓力,雖然有些問題可以尋找一些對策,但有的問題可能目前也沒有什么太好的解決方法。別擔心,壓力要來總是會來的,你不會因為知道會有這些問題而避免這些問題(我們只有祈求好運,自求多福),但當我們知道這些事情,讓自己感覺自己有那么一點經驗,也許會給你帶來一些安慰。好吧,讓我們開始說說大部分博士生們繞不開的問題吧。01. 隔離博士生最常見的問題之一是孤獨感。博士生有時需要獨自工作,比如像寫論文這種很私人化的事情,很少甚至沒有其他人參與到他們的工作中??梢灶A見的是,這種情況發生時,會導致自己產生孤獨感并缺乏動力,以及對沒人理解的恐懼。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最好努力與其他同門或師生接觸。有很多方法可以做到這一點,例如,通過研究生興趣小組、非學術會議或同一群體網絡社區的交流等等。與其他博士生接觸會讓你找到共鳴,交談、吐槽和抱怨都有助于緩解這些破壞性的消極情緒。簡單地打破學習和工作的常規也可以給你帶來全新的感受和好處。02. 壓力壓力會隨時存在,而且當涉及到一些對個人前途和命運息息相關的事情時,比如迫在眉睫的最后期限--無論是科研項目還是期刊小論文的修回時間,還是博士學位大論文的關鍵時間節點可能都會帶來極大的壓力。事實上,一切壓力都在你身上,基本只有你一個人承擔。正如Evidence for a mental health crisis in graduate education的研究發現,博士生患有高水平的精神障礙,這可能與他們必須承受的高強度壓力有關。出于這個原因,一個人必須找到健康的減壓方式,無論是通過鍛煉、冥想、藝術還是其他任何方式。任何一所名副其實的大學都會向學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務,如果情況變得特別困難,可以尋求這種心理咨詢的服務。不管你的感覺有多糟糕,和別人傾訴總是有幫助的。沒有什么心理問題是小問題,很多大問題都是從看起來很小的問題開始,或者從很多的小問題積累起來的。03. 與導師發生沖突在讀博期間,另一個常見問題是博士生和他們的導師之間的問題。導師既是老板,又是老師,偶爾也會成為朋友。這是一個奇怪的組合,但有時很難保持平衡。當出現分歧時——當然,在三年或者更長的時間里,這是很自然的——一些學生會自覺聽從更資深、更有經驗的導師的意愿,雖然有時候內心極不情愿,這樣的情緒就比較分裂了。如何能夠順利地進行心理建設可以幫助研究生們(特別是博士生)應對這些挑戰。此外,在更廣泛的意義上說,導師應該允許自己的學生發表不同意見。從真正科研精神來說,征求更多的意見是應該的,更是應該鼓勵的。在探索未知的道路,誰能天生就知道什么是對的呢,學生不一定是對的,同時也不一定總是錯的。04. 收入問題大多數博士生在學習期間主要依靠補貼維持生計。不幸的是,這也是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作為學生的身份,博士生的補貼肯定不會太高,這會讓博士生處于一個勉強溫飽的處境,這可能會給ta帶來極大的經濟壓力。目前看來,應該沒有太好的解決辦法。05. 時間管理對于博士生來說,想要做的事太多,而時間又感覺太少。這可能同時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口頭禪了。學習什么時候抓住新的機會,去努力奮斗,什么時候拒絕額外的任務,摒棄沒有必要的工作,是每個學者為了避免發瘋而應該培養的必備技能。這可以通過知道如何區分工作優先級來磨練自己。博士生們在做事之前可以明確一些這樣的問題:我今天要完成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有什么事我可以推遲到明天嗎?在一天中留出足夠的時間來完成這些任務將有助于進行優良的時間管理,并使你在必要時說“不,我真的沒有時間做那件事”。很明顯,精心安排和合理拒絕會對緩解壓力有所幫助。記住,把n件事做好,比把n+m件事都做點但都做得不夠好要好一點。06. 工作/生活平衡有時,博士生似乎被要求一直學習和工作:每個周末都在辦公室,每天工作到很晚?!?96”算啥子,博士生的“007”更恐怖。但這肯定是不可持續的。為了達到巔峰狀態或維持較高的工作效率,博士生還需要抽出時間培養(或尋找)愛好、朋友、家人和戀人。學生們應該永遠記?。夯〞r間從事研究生以外的活動對于長期的成功至關重要。健康的社交生活、規律的鍛煉和文化活動將是有趣的、解壓的、治愈的。而且,它們可能會讓你更快樂。即使你在考慮學習目標時可能不會考慮“幸?!?,但這些美好的事物肯定會時不時地得到一些意外之喜,從而讓自己的心情愉悅,讓學習和工作的高效率更加持久。07. 缺乏體制支持其實,一些大學在支持博士生方面做得還是不錯的。最好的大學有更廣泛和強有力的支持氛圍,通過個別指導、研討會和社交活動來幫助他們,雖然在有些大學,學生們只能默默地靠自己療傷。研究生院有時候在這方面可能會有所幫助,因為它們旨在滿足包括博士生的研究生們的特殊需求。試著主動尋找出你的培養機構能夠提供了什么樣的支持——可能比你想象的要多!08. 缺乏他人支持博士生面臨的另一個挑戰是如何應對缺乏個人支持的問題。朋友、伴侶和家人可能不理解博士學位的價值,也可能不支持攻讀博士學位的選擇。一位好心的親戚總喜歡問他們什么時候能讀完博士學位并找到一份真正有前途或有錢途的工作,這讓許多博士生感到苦惱。這是與其他博士生群體或社交型公眾媒體進行聯系和交流的另一個原因,他們可以理解你所經歷的壓力,并為你提供所需的支持。分享這些共同點也有助于輕視它們。分享經驗可以尋找友情,緩解焦慮情緒。09. 對未來的擔憂除了擔心自己目前的項目或論文,許多博士生也擔心自己的未來。在面臨一個不確定的就業市場和職業未來,以及學術職位競爭激烈的情況下,每個博士生都無法保證自己在獲得博士學位后會帶來一份理想的工作。盡管如此,有關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研究確實表明,擁有博士學位會大大增加ta獲得更高薪水和更高工作滿意度的機會。從歷年就業質量報告的統計數據來看,博士的就業率還是不錯的。但為了確保你能享受到所有這些好處,盡早開始找工作及為職業目標做準備是明智的。同樣要記住的是,如果你覺得自己已經受夠了學術的摧殘,并計劃在畢業后離開學術界,尋找非學術化的崗位,那么你在博士研究期間應該培養一些可轉移技能可以幫助你找到一份非學術工作。10. 動機問題博士生遇到最常規的難題是讀博前就應該思考過的問題:為什么要去讀博?由于獲得一個博士學位通常需要至少三年的時間,任何人都很難在整個博士生階段中保持動力,作為普通博士生來說,總會出現一定時期的懈怠期。對自己工作和生活感到厭倦、無聊或不滿意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經歷!當讀博進展不順利,做項目寫論文遇到困難而動力不足時,你應該考慮休息一下。離開你的項目或論文幾天甚至一周有時真的很有幫助。經過了一段空檔期,讓你精力充沛地回到工作中,你也許能夠從一個全新的角度看待它。也許當你回來的時候,你重新看到了之前沒有領悟到的新東西?也許你會意識到你所做的工作實際上比你之前想象的要好得多,不是之前感覺的那樣拉跨。這種慢下來或中止性的空白冷靜期,有時可以重新激勵人們的奮斗精神。另外,就算啥效果也沒有,你至少也休息了一下。你可能早就應該休息一下了,這下不是正好有一個借口了。所謂“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知道雖然不等于解決,但總比懵懂無知地隨波逐流好點!無論如何讀博是一個非短期的奮斗過程,有張有馳才是正道。 作者: 晨星,男,湖北武漢人,副高職稱,理學博士,高級程序員,IAMG(國際數學地球科學協會)會員,省級醫學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專委會委員,部級行業智庫特約研究員。2022-05-25 10:117 瀏覽 · 0 收藏 -
文獻當小說看,“90后”博士追夢“嫦娥”
預選、模擬月壤研制、返回樣品分析等方面取得了多項創新性成果,這與他“死磕”難題、“把文獻當小說看”不無關系。01.“一見鐘情”如果翻看錢煜奇的學習履歷,可以用“優秀”二字來概括。2016年,經過四年扎實地質學本科學習的他和8名同學經過層層選拔,代表地大參加第四屆全國大學生地質技能競賽,拿下兩個團隊一等獎。2017年,以優異成績獲得研究生推免資格的錢煜奇,因為一場偶然的行星科學研究講座獲知我國嫦娥三號在國際上首次識別出月球次表層玄武巖結構的重大進展,便對該領域“一見鐘情”。他連夜給講座報告人、地大行星科學研究所教授肖龍發了一封自薦信。隨后,幸運收到回復的錢煜奇開始了追夢“嫦娥”之旅。行星科學是一門由地球科學、天文學和空間科學等學科交叉而來的前沿學科,這意味著需要全面接觸各領域的新知識。為此,錢煜奇開始“997”式地查閱文獻資料。錢煜奇覺得,閱讀文獻資料比閱讀小說更能讓人放松,其中的新知識和新方法讓他越“嚼”越有滋味,“其樂無窮”。錢煜奇 地大供圖02.“硬骨頭”也是前進動力錢煜奇依然記得,自己接觸第一個科研項目是“預選著陸區月壤剖面特性研究”?!八枰诙嘣催b感數據,重建嫦娥五號著陸區的地質和火山演化歷史,限定著陸區的月壤性質,制備模擬月壤用于工程實驗,為嫦娥五號月面采樣提供支持?!彼f。為了掌握遙感知識研究月球表面物質組成和形貌,他惡補相關知識;需要自寫代碼處理光譜數據,他自學Matlab和Python兩門編程語言?!拔冶仨氁瓿蛇@項研究,這是我啃下這一塊塊‘硬骨頭’的最大動力?!卞X煜奇說。2018年,錢煜奇對嫦娥五號著陸區的研究在《地球物理研究雜志:行星》發表后,獲得了國內外廣泛關注。作為國內首篇月球著陸區研究,它向世界展示了嫦娥五號著陸區的地質演化歷史和科學價值。在月球上,有一條月溪是由地大來命名的。有一次,在對嫦娥五號最年輕的玄武巖來源進行溯源分析時,錢煜奇和合作者發現嫦娥五號著陸點距離風暴洋北部的夏普月溪15千米,返回的玄武巖樣品可能來自該月溪的噴發。他們將研究范圍擴大,發現在月球的風暴洋北部有4條月溪,而有一條尚未被發現和命名,最終他和團隊提交的“盧維爾”命名得到了國際天文聯合會的認可。自2017年至今,錢煜奇基于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民用航天技術預先研究項目等,參與了多項嫦娥五號任務相關研究,作為第一作者及共同第一作者已發表相關國際論文7篇,在了解著陸區地質背景、火山活動歷史以及月球著陸點選擇、模擬月壤研制、返回樣品分析等方面做出了扎實支撐,成為了正在進行的嫦娥五號樣品分析的重要參考資料?,F在,嫦娥五號樣品返回后,錢煜奇又在參與對月壤的礦物學、火山學研究。03.呼喚青年力量“很多人覺得科學研究是一門枯燥、苦悶的工作,但我覺得‘熱愛’可抵歲月漫長?!卞X煜奇說,一個個難題的解決就是他的快樂之源。在肖龍眼中,錢煜奇極度自律和自覺。每次問題討論后,他很快就會列出研究提綱和思路,制定完成時間表。他從不拘泥于和導師制定的研究計劃,經常會在閱讀文獻后“有備而來”,主動提出研究選題?!爸袊脑虑蚺c深空探測方興未艾?!毙堈f,探月四期嫦娥六號、七號、八號將相繼發射,國際月球科研站已在籌備之中,天問二號將赴小行星采樣,火星采樣也早已提上日程,這一系列月球與深空探測任務將需要一大批青年科研人員貢獻力量。他希望更多的青年學子加入行星科學研究的行列,助力國家的深空探測。錢煜奇(左一)與導師肖龍(中)在柴達木進行類火星地貌考察 地大供圖2022-05-23 10:1910 瀏覽 · 0 收藏 -
徐穎:可否不叫我“北斗女神”?
把北斗導航系統的故事講得絲絲入扣。超過2000萬的視頻播放量,一夜之間把她從幕后推向臺前。2016年徐穎參加“SELF格致論道”講壇(視頻截圖)2017年,她和“航天英雄”楊利偉、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等人一起,被評選為“科普中國”形象大使。今年,她又榮獲第26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每一次榮譽,都在媒體上掀起一陣“北斗女神”熱?!拔也幌矚g這個叫法,有點過氣網紅的味道?!彼诮邮堋吨袊茖W報》采訪時說,“可不可以給我改成‘北斗青年科研工作者’?”問完,她那股特有的冷幽默又鋒芒乍露:“趁現在我還能用‘青年’這兩個字。再過兩年,你們就只能叫我‘北斗中年科研工作者’了?!?1.北斗:當時只道是尋常2020年,我國成功發射第55顆北斗導航衛星,完成了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全面部署。自此,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中國北斗終于正式開通,登上世界舞臺。這件凝結了數十萬北斗人心血的“太空項鏈”終于完工,熠熠生輝,璀璨奪目。但早在26年前,北斗立項之初,我國在導航衛星領域的基礎可謂一片空白。負責北斗一號工程的科學家們,甚至只能用紙盒和牙簽制作衛星模型。那個時候,大多數人連導航衛星是什么都不知道。這其中,也包括徐穎。1999年,徐穎剛滿16歲,就考上了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的通信工程專業。讀大學前,她一直是班上年紀最小的學生,成績雖不突出,但學得也不吃力。到了填報志愿的時候,小姑娘聽說“21世紀一定是通信的世紀”,便一拍腦袋,選了通信專業。迷迷糊糊入了行,懵懵懂懂遇北斗。2004年,她在北京理工大學攻讀研究生,導師著手做北斗二號一期接收機的課題。由于之前有過類似的研究經驗,徐穎便自然而然轉入了北斗課題組。那時她想不到,“北斗”二字,日后會貫穿她的生命?!拔易x到過一篇散文,說改變你命運的那一天,在日記上總是沉悶而平凡的,‘當時還以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這就是我回顧那個人生選擇時的感覺?!碑敃r只道是尋常。24歲得遇北斗,26歲博士畢業,32歲成為中科院光電研究院當時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時至今日,徐穎和北斗已經相伴近15年了。15年,是一個人的成熟周期,也是一個青年科研人員的黃金“瘋長”期。作為彼此的“老朋友”,徐穎已經習慣了和北斗較勁兒死磕。做工程與普通科研很不一樣。讓簡單純粹的科學原理在充滿局限又遍布崎嶇的現實情境中發揮作用,是一個繁瑣而令人疲憊的過程。問題到處有,坎坷那么多,“每一次都感覺過不去了”。交互、發射、入軌、報文、組網……這些世人矚目的閃耀時刻,對徐穎來說,更像在茫茫答卷中跋涉時,偶然遇到的句點,而非慷慨激昂的嘆號。她很少為之激動,只是抬起頭來看看deadline,然后專注于解決下一個問題。在徐穎榮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的相關簡介里,這樣介紹她的成就:“主導研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北斗/全球導航衛星系統(BD/GNSS)電離層監測接收機,支撐構建了當前國內最大的電離層閃爍監測網絡,填補了中國氣象局電離層應急移動監測能力的空白。 ”即便如此,她仍然說:“我還不配稱為一名科學家,最多是一名工程師?!鞭D而想到,一輩子與衛星打交道的航天“大總師”孫家棟院士也說過幾乎一樣的話,又補上一句自嘲:“那我大概連工程師也算不上吧?!?2.科普:無心插柳柳成蔭徐穎參加中國科普作家協會2020年會丨采訪對象供圖《來自星星的燈塔》——這則主題演講,是徐穎走向大眾視野的起點?!拔耶敃r沒想那么多,只是接到了一個邀請,去參加一個中科院舉辦的活動?!闭l也沒想到,她是個講故事的高手,簡單幾個起承轉合,就吸引了聽眾的注意?!巴ǔPl星發射只有延遲,沒有提前”。但“北斗試驗星必須提前發射,這在我國航天史上是非常罕見的?!薄袄纂姾涂植榔渑?,那么雷電和什么不般配呢?不錯,就是衛星發射?!比欢?,“北斗第9顆衛星發射時也是一個電閃雷鳴的天氣”,“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北斗研發中的艱難與挑戰,北斗人的勇氣與智慧,盡在娓娓道來中。但她最想講的,還是為什么要用北斗,怎么用北斗?!安桓矣?、不想用,這才是制約北斗發展的重要原因?!碑敵醯难葜v已經過去6年,這仍然是她心之所系的癥結?!氨倍肥且闷饋淼摹@是我做科普最直接的目的?!彼f,“如果大家都不了解它,又怎么去用它呢?”在徐穎的講述里,北斗無處不在,又潤物無聲。80%以上的智能手機在用北斗實現定位;拖拉機和收割機在北斗指引下開展精準耕耘;科考隊員用北斗定位跟蹤項圈追蹤藏羚羊的遷徙路徑;海洋牧場通過基于北斗的電子浮標實時監測水域的資源狀況;電力電網利用北斗的雙向通信功能,無須人工勘察,就能獲取各地的用電信息……在世界的衛星導航俱樂部里,北斗與幾位同行——美國GPS系統、俄羅斯GLONASS系統、歐盟伽利略系統一起,兼容、互操作。平時看起來難分彼此,“但如果其他系統不能用了,北斗還在?!毙旆f斬釘截鐵地說,這才是他們為之嘔心瀝血的原因——為祖國打造一份高懸星空的安全感。在徐穎看來,每個青年科學家都應該嘗試一下,把自己的工作講給不懂專業的大多數?!跋戎v得正確,再講得通俗”“少列個公式,多講個故事”?!巴ㄟ^科普,讓公眾知道我們在做什么,知道科學能為大家做些什么,是科學家永不過期的社會使命?!彼f,“哪怕只有一個小朋友,聽完后萌生了對科學的興趣;哪怕只有一個人,聽完后覺得北斗未來可期,我就感到自己又貢獻了一點分內的力量?!?3.成名:也無風雨也無晴徐穎坦言,她至今都不太適應“北斗女神”這個稱呼,覺得太過drama,在學術圈里顯得格格不入。對她來說,一朝成名純屬意外,“一開始是很開心的,但不久便意識到,它是一把雙刃劍?!背3S信笥阉o她一個鏈接,問:這是你嗎?多數情況下,徐穎會哭笑不得地讀完這篇“寫自己”的文章,然后回一句:好像是我,又好像不是我。漸漸地,她學會了屏蔽這些內容:“我沒有多余的時間和精力去關注那些誤讀?!睂γ襟w來說,徐穎是那種令人又“怕”又愛的采訪對象。她常常我行我素地不肯接梗,但轉手就會拋出一個屬于自己的新梗。當被問到:“北斗就像您的孩子一樣,您怎么看待這個孩子?”她反應迅速:“首先她不是我的孩子,她是幾萬北斗人共同奮斗的結果。不過你也可以這么理解,我們所有人在參與一個‘云養娃’的過程。在我們建設完成后,她會在遙遠的云端繼續成長成熟,不斷地發揮更完善的作用?!?021年,她和另外9位科技女性一起登上《時尚芭莎》雜志。照片中的徐穎一改平日模樣,波浪長發,麗服紅唇,看起來更加靚麗、更加成熟,也更為干練?!白鳛橐幻茖W家登上時尚雜志,是什么感覺?”她輕快地笑了:“你不應該問‘作為女科學家’,你應該問作為一個女人,看到自己被拍得這么好看,是什么心情?!辈徽摮擅麕砀嗟氖切老策€是困擾,總體上,徐穎覺得自己是個幸運的人。她講了這樣一則寓言故事:“有兩個人同時乘坐電梯,一個人一邊上升一邊跳繩,另一個人一邊上升一邊跑步。后來被問及成功經驗,前一個人說要跳繩,后一個人說要跑步。其實都不然,根本原因是電梯?!毙旆f總結自己的青春,也是這樣扶云梯而上:“時代的發展,國家的發展,技術的發展,北斗的發展,造就了一批成長起來的人。作為其中一員,我感到非常、非常的幸運?!?0歲到來的前一年,徐穎收獲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在這個特殊的節點上,她對“青春”和“青年”的理解別有滋味?!岸畾q的時候很清苦,但很快樂。因為年輕是一個不斷得到的過程,你知道自己在走上坡路?!彼f,“但到了40歲左右這個階段,你會有焦慮,不知道未來的路是上坡還是下坡?!钡胪?,“要像面對科學的未知那樣,面對人生的未知?!薄叭松褪且粋€起起伏伏的過程,高峰會來,低谷也會來。見天地、見眾生之后,才能見自己,才能對自己有一個客觀的認識?!甭L天,北斗高懸,為全世界指引著方向。從“而立”走向“不惑”的徐穎,也在科技的浩瀚星空里,尋找著自己歸屬的位置,閃爍著自己獨特的信號。清醒,勇敢,還有點酷。2022-05-20 10:5510 瀏覽 · 0 收藏 -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高晶:把青春獻給高原科考
參與第二次青藏科考亞洲水塔科考任務,擔任“巔峰使命”珠峰科考浮空艇綜合觀測科考分隊隊長。5月15日,高晶帶領團隊創造了浮空艇大氣科學觀測9032米的新紀錄。今天的《奮斗者·正青春》系列報道,我們就去認識這位專注于高原氣候變化研究的女科學家。5月15日凌晨1點26分,搭載科考儀器的“極目一號”Ⅲ型浮空艇開始升空。凌晨4點40分,浮空艇升空至9032米,超過珠峰峰頂8848.86米,創造了浮空艇大氣科學觀測世界紀錄。同時獲得了珠峰地區大氣水汽傳輸和溫室氣體垂直變化過程關鍵科學數據,為揭示西風傳輸影響下的青藏高原環境變化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 浮空艇綜合觀測科考分隊隊長 高晶:我們觀測到了從近地表一直到對流層的中部,整個大氣過程的一個變化。另外一方面就是我們浮空艇的觀測也是從4300米一直到9000米的高度,兩種觀測它有一種對比。為了完成這個觀測任務,整個團隊經歷了四年的不斷嘗試。要將浮空艇上升到9000米以上,在珠峰這種復雜的地理環境,是巨大的挑戰。就在幾天前,科考營地連續遭遇大風天氣,浮空艇兩天都充不上氣,大伙兒十分著急,眼看就要錯過最佳窗口期。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 浮空艇綜合觀測科考分隊隊長 高晶:整個浮空艇最艱難的時刻,應該是它充氣的這個過程。它有很明顯的山谷風,所以基本上都是從夜間12點以后一直到第二天的12點這個區間,我們才進行這個工作。浮空艇科考隊是“巔峰使命”珠峰科考16支科考小組中人數最多的,有64名隊員,平均年齡只有35歲。從4月26號到現在,這些臨時搭建在海拔4300米左右營地的集裝箱和帳篷就是隊員們工作和生活的空間。實驗進入關鍵階段,晝夜顛倒的工作和生活成了他們的常態,而作為這個團隊負責人的高晶,更是要時刻緊盯著實驗的細節,不敢松懈。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 浮空艇綜合觀測科考分隊隊長 高晶:我的動力非常簡單,就是因為我們之前所有的觀測都是在地表,我們就是想看一下,從地表一直到高空它這個過程到底是如何變化的。作為一名專注于研究青藏高原水循環與氣候變化機制的女科學家,從22歲第一次踏上青藏高原起,高晶就把科研理想扎根在了這里。2019年,高晶帶領著團隊在西藏納木錯湖創造了7003米的同類型浮空艇大氣科學觀測的紀錄;在珠峰海拔5800到6500米東絨布冰川區,她首次取得了全球超高海拔冰川表面水汽同位素連續觀測數據。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 浮空艇綜合觀測科考分隊隊長 高晶:我特別幸運能夠參與到第二次青藏科考中。從我做研究生到現在,我深刻地感受到國家對于我們基礎研究現在是投入了非常大的支持,這也就有利于我們年輕人真正地去能夠探索一些之前沒有嘗試過的東西。如今,已經創造浮空艇大氣科學觀測新紀錄的高晶團隊,仍繼續堅持在四千多米的高原不斷嘗試新的實驗。在她看來,科研探索沒有止境,需要一代一代年輕的科研人員接續奮斗。(總臺央視記者 張春玲 陳琴 巴桑拉姆 益西 趙耀 扎旺)2022-05-19 17:234 瀏覽 · 0 收藏 -
這類期刊交錢就能發表,可能坑了100多萬研究者
奪性期刊,其首要目的是獲取利潤。它們往往向大量的科研人員廣撒郵件,宣稱自己是正規的國際學術期刊,擁有專業的編輯編委,公正的同行評審,以及很高的影響因子,同時還能幫作者實現論文的快速發表。然而,在作者投稿后,它們不會嚴格評審,而是在收到論文后的短短幾天內便通知作者文章被錄用,同時索要高昂的文章處理費。掠奪性會議與此操作類似。通常,這類期刊和會議的學術水平低,拒稿率低甚至不拒稿,交錢即可發表。長此以往,掠奪性期刊和會議將對科研誠信大有危害,還會影響重大研究。01.八成受訪者:問題相當嚴重IAP主導了這項歷時兩年的掠奪性學術行為調查。它是一個由140多家科學院、工程院和醫學院校組成的全球網絡。這項研究的調查對象遍布100多個國家,涉及各個學科和職業階段的1872名研究人員,涵蓋了從學術欺詐到“善意的放水”在內的一系列掠奪性學術行為。其中,八成受訪者表示,掠奪性科研在其所在國家已經相當嚴重,日漸成為一個問題。9%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曾無意中在掠奪性期刊上發表文章;2%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曾故意在此類期刊上發表文章;8%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拿不準是否在此類期刊上發表過文章。與高收入國家的研究人員相比,中低收入國家的研究人員更多表示他們曾使用過掠奪性刊物,或者對此拿不準。將調查結果推廣至全球研究人員,掠奪性期刊和會議則可能涉及100多萬研究人員,造成40多億美元的研究資金浪費,并吸走超過1.78億美元的論文處理費。許多研究人員對掠奪性學術行為表示擔憂:如果不能及時解決,就有可能助長公共政策中的錯誤信息,甚至進一步拉大高收入國家和低收入國家之間的科研差距。02.科研評估指標需反思目前,可能有超過1.5萬種掠奪性期刊在運作,這類問題在STEM學科中似乎更加嚴重?!督洕鷮W人》雜志在2020年發表的Cabells掠奪期刊報告稱,在STEM學科期刊中,掠奪性期刊名單的數量已經超過可靠期刊的數量。為什么掠奪性期刊、會議總是生生不息?85%的受訪者表示,打擊掠奪性行為的一大挑戰是出版業的經濟利益。IAP的聯合主席Richard Catlow教授也指出,一些研究人員面臨發文壓力,故意在掠奪性期刊上發表文章。他坦言,這種現象背后是制度性因素,僅僅依靠粗略的量化指標進行研究評估,無形中助長了發表掠奪性期刊的風氣?!斑@是一個不斷變動的系統,新的掠奪性期刊和會議不斷涌現?!盋atlow說,而“掠奪性”和"非掠奪性"之間,并沒有非此即彼的界限。因此他認為,制定掠奪性期刊的名單是沒有意義的,誠然存在欺詐性質的掠奪性期刊和會議,但也存在灰色地帶,這類期刊接近掠奪性,實質上卻只是一個不太好的期刊。蒙特利爾大學的Kyle Siler正在調查學術出版中的掠奪行為,他將劃分掠奪性期刊的難度比作“在沙子上劃線”。他表示,盡管掠奪性期刊清單飽受爭議,但有時必須二選其一。為了解決掠奪性學術問題,IAP建議對資助、招聘、晉升和評價標準進行全面改革;并就如何過渡到低成本、可持續和輕利潤驅動的學術出版模式進行全球討論。IAP呼吁對所有研究人員、資助者和圖書管理員進行培訓;分享解決掠奪性學術出版的經驗,并建立一個治理機制來制定標準,幫助與會者和資助者優先考慮他們的資源?!拔覀冃枰逃總€人,”Siler說,“特別是控制研究經費的人,如支付論文處理費的實驗室負責人,而國家和機構層面的資助者,需要對他們的資金去向進行盡職調查?!彼a充說:“阻斷源頭資金是打敗掠奪性期刊的不二之策,如何制定相關政策是接下來的方向?!眳⒖假Y料:https://www.chemistryworld.com/news/report-calls-for-urgent-action-to-tackle-predatory-publishers/4015520.articlehttps://www.interacademies.org/sites/default/files/2022-03/7.%20Summary%20report%20-%20Mandarin.pdfhttps://www.interacademies.org/sites/default/files/2022-03/1.%20Full%20report%20-%20English%20FINAL.pdf2022-05-19 16:463 瀏覽 · 0 收藏 -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曾慶存:科研無“小事”,過則勿憚改
,中國科學院始終將科研誠信建設當作一項長期任務,用持之以恒的決心、行之以穩的堅持,筑牢科研誠信的基石。為在全國科技界倡導風清氣正的環境,《中國科學報》自今日起推出“防微杜漸 培育優良學風”專欄,發動科研人員廣泛參與討論,強化科研人員“嚴謹表述、虛心求學”的良好學風,引導科研人員從小事做起,恪守科研道德,倡導青年科研人員在科研生涯初期就養成嚴謹求實的習慣。做實驗、處理數據、引注文獻、撰寫論文……科研人的日常處處是規范,一不小心就有可能“犯規”。當然,“不小心”之外,有時候也可能是出于僥幸心理的“雞賊”。面對這樣一些“小錯誤”,青年科研人員應該如何面對?導師又應該如何處理?為此,《中國科學報》采訪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慶存,詳解這些問題?!翱鬃诱f‘過則勿憚改’。對青年科研人而言,只要為學的態度端正,‘小錯誤’即使犯了,也很容易自己發現、改正。導師一旦發現,則應嚴肅指出,實事求是,不能矯情?!痹鴳c存指出。01.不做“害群之馬”科學研究和做學問本質上是追求真理?!皣液蜕鐣凑湛蒲腥藛T的成果及其所創造的真實價值給予報酬。但不能反過來,以追求名利、報酬為目的去搞科學研究?!痹鴳c存說。因此,為真理而奮斗,是做科研應當端正的基本態度。要實現追求真理的目標,就必須以嚴謹的學風和遵守科學道德為基礎,練就“真本領”?!耙谎砸员沃?,就是求真,實事求是,不作偽、不浮夸;為了共同的事業通力合作,相互支持?!痹鴳c存強調,“如果有人不是這樣,就是混入科學界的‘害群之馬’,為科學界所不容!”指導學生時,曾慶存常把“勇敢、嚴謹、堅韌”這六字箴言掛在嘴邊。他這樣告訴學生:“不勇敢就不能創新;不嚴謹就會根據不足,為錯誤開了門戶;不堅持就可能到達不了循此路本來可到達的正確的地方?!蓖瑫r,在曾慶存看來,科學研究追求真理必須嚴謹,容不得半點造假、片面、錯誤或含糊不清?!啊畤乐敗肿钪匾?,建立‘獻身真理’即‘獻身科學事業’的獻身精神是最基本的,否則沒有大出息?!彼麖娬{。02.導師以身作則日??蒲泄ぷ髦?,青年科研人員容易忽視一些細節,包括如何取舍數據、如何進行重復實驗、如何進行文獻引注、如何對文章進行署名等。曾慶存認為,只要為學的態度端正,這些“小錯誤”即使犯了,也很容易自己發現、改正?!板e誤不分大小,有則改之,不能馬虎?!碑斎?,導師的作用不可忽視。曾慶存表示,導師要引導青年人在科研生涯初期就有端正的態度、養成良好的習慣。一旦發現學生犯錯誤,就應嚴肅指出,實事求是,不能矯情,但也要循循善誘,勉之向道,使之日后能通過自覺檢查,發現問題。以身作則,用實際行動為青年人樹立嚴謹治學的榜樣,也是導師的責任。曾慶存回憶起我國氣象學泰斗葉篤正先生的一件小事?!爱敃r我和葉先生去參加一次國際學術會議,葉先生要做一次報告,給他規定的時間是15分鐘。他在房間里一遍遍試講,可以做到10分鐘講完,留5分鐘提問?!痹鴳c存說。讓他沒想到的是,第二天,葉篤正告訴他,經過一夜反復思考,演講時間可以控制在8分鐘?!皣罎认壬浺笪覀冎v課時要爛熟于心,從開講到結束句句連貫,沒有一句廢話。葉先生做到了?!痹鴳c存說,“前輩們的這種刻苦、認真精神,非常值得我們后輩學習和繼承?!?3.堅持“為國為民為科學”科技界建立嚴謹求實的良好學風,離不開對科學研究價值導向的堅持?!跋M兄緩氖驴茖W研究的年輕人,一定要在思想上認識到、行動上做到‘為國為民為科學’,使自己的研究能闡發真實、可靠的道理(理論或方法),對國家、對人民有用?!痹鴳c存這樣寄語青年?!熬唿S牛風格,如塞馬奔騰”,是他對青年科研人的期待?!熬唿S牛風格”指的是要像黃牛那樣吃苦耐勞、埋頭苦干,又能大量吃草、咀嚼反芻消化、積聚營養,意即有極強求知欲、多讀博覽、思考揣摩、融會貫通?!叭缛R奔騰”指的是像邊塞秋高馬肥時的駿馬、沖入敵陣、攻而取之,意即勇敢地創新、攻克目標。此外,管理者為營造風清氣正的科研環境,也應堅持“為國為民為科學”的價值導向。曾慶存看到,這些年來許多單位的科研成果評價和晉升規則有一些“跑偏”,“唯帽子論”“唯國外期刊論文”“唯影響因子(SCI)”的現象嚴重影響了人才的成長和選拔任用,也嚴重影響了科研選題的導向及科研成果的真實水平?!氨仨殢挠^念到規定條文徹底打破!”他強調?!吨袊茖W報》 (2022-05-18 第1版 國際)2022-05-18 11:163 瀏覽 · 0 收藏 -
關于辭職考博,過來人有話想說
力比較大,在單位中能夠順利被提拔的人多數都有博士學歷背景,按照目前情況,僅僅擁有碩士學歷很難滿足自已未來職業發展需要;其次是他一直期望夠繼續學習深造,特別是對第一年考博沒能如愿以償去Z大學耿耿于懷。但是想辭職考博是一回事,能不能辭職考博是另一回事,畢竟辭職考博風險越來越高(比如博士考試競爭越來越激烈、博士畢業越來越困難、博士就業越來越內卷等等),他希望筆者這個過來人能給他提供經驗和出謀劃策。兩年前站在十字路口,一邊是簡單重復的工作,一邊是困難但有趣的科研,筆者選擇了后者,也有幸成為眾多裸辭考博大軍中的一員。辭職考博,這條路到底能不能走,想必那些已經走在這條路上的人最有發言權,于是筆者采訪了自己身邊裸辭考博的同學和朋友,用一群過來人的實際經驗幫助與學弟有類似困擾的人解疑答惑?!?壹 ·辭職考博的動力是什么?博士Y工作不順利,希望通過讀博找個理想工作。去高校當老師一直是我的人生目標,碩士畢業那年考博失利后去了企業工作,但是我從未放棄過讀博的想法,在工作了兩年后,為了理想,我還是選擇了裸辭讀博。博士S考博是我人生規劃中必不可少的一步,作為某高校老師,原本是不打算辭職的,在向原單位申請脫產讀博時,被以報考專業與原單位定位不一致為由拒絕,于是我就毅然決然地申請辭職,當我收到博士錄取通知書的時候,更加體會到申請讀博是一件睿智的事情!博士L對科研感興趣,希望能夠在本專業領域繼續學習深造。碩士畢業后,我進入研究所工作,每天穿著實驗服,與各種藥品(很多試劑對人體都有不同程度的危害)、儀器打交道,熬夜做實驗也是家常便飯。但是,我非常喜歡這樣的工作環境,也希望自己有機會繼續學習深造,以后有能力在所學專業領域做出一番成績。博士Z希望能夠接觸更多優秀的人,見識更寬廣的世界。博士群體無疑是一群智力超群的集合體,我希望能夠有機會加入并結識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在科研工作中不斷擴展視野。我在碩士畢業工作3年后辭職考博,目前已經博士入學近一年了,入學后才發現身邊有很多工作以后來讀博的同學。博士G逃離舒適區,我喜歡挑戰自己。說實話,我讀博之前的單位非常不錯,工資收入比較可觀,工作上也有比較好的上升軌道。如今偏偏要跳出舒服的小窩,過著苦行僧一樣的博士生活,是因為我喜歡自我挑戰,想激勵自己不斷學習,或許博士畢業后會再去申請讀個博士后吧。博士X博士學歷是升職加薪的重要條件。碩士畢業后我留校做了自己導師的科研助理,工作三年后我發現,很多博士學歷的同事雖然比我晚進團隊,但是職稱和工資比我高很多,因此,為了以后的職業發展,我申請了辭職考博?!?貳 ·辭職考博面臨的困難是什么?博士P辭職考博機會成本太高。最大的挑戰就是一旦考博失利,我們就既沒有博士可讀,又會失去一份工作,面臨著巨大的經濟負擔和心理壓力。博士A對自己科研能力的擔憂。自己在原單位從事的大部分工作與博士期間的科研方向沒有關系,工作時間越長,對自己科研能力的擔憂越多。相比于直接讀博的人,辭職考博讀博期間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這種落差和挫敗感增加了博士畢業的難度。博士L順利畢業比較難。當然這一條不只是針對辭職考博的人來說讀博畢業難,而是所有讀博的人都難??!· 叁 ·送給那些準備辭職考博的人的心里話博士Q在辭職考博之前做好自己未來的職業規劃。以前在知乎上看到一句話很有道理:“一千個人有一千個讀博的目的,但終歸一條,讀博是手段,工作才是目的?!蔽业睦斫馐?,我們辭職考博是為了實現我們的理想或者目標,所以在讀博之前一定要做好調研工作,咨詢那些已經畢業學長學姐的工作去向,看是否是自己所期望那樣。如果符合自己預期,那選擇辭職讀博將是你人生中有意義的事情。博士Y無論是辭職考博還是順利上岸讀博一定要正確看待博士學歷,并保持良好心態。首先,博士學歷并不一定能帶給你更好的物質生活,當前國內高校就業以海龜博士為主,土博除非能力拔尖一般比較難進入好的高校。倘若你要回歸業界,也同樣需要考慮自己年齡、經驗以及資歷,是否能和一路讀書的年輕畢業生一爭高下。所以從決定考博那一刻起,你就應該對此有所認知,并保持良好心態,以便更好順利畢業,奔赴美好未來。博士M辭職讀博一定要出于喜歡科研。如果博士期間從事的科研活動是你喜歡的,那么你將會積極規劃出未來盡可能多的路徑,并能夠充分享受閱讀、思考、實驗時光,得到自己參與學術的滿足感和成就感,那么這將是與原工作不同但極其美好的光景了。結語辭職考博只是你人生中的一個小小的選擇,希望你能靜下來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要想清楚我們到底是為了什么去讀博以及如何度過博士求學生涯。只要你確定了目標,那就全力以赴吧。加油,期待你順利上岸??!2022-05-18 10:3611 瀏覽 · 0 收藏 -
科研選題,怎么選才科學
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痹诳蒲袑嵺`中,能準確找到并攻克符合本國發展戰略需求和世界未來趨勢的戰略性科研選題,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標志之一??萍紕撔乱潞孟仁制?、打好主動仗,必須建立科學、自主、開放的科研選題機制,提高戰略性科研選題能力,避免重大科研項目重復布局。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有了大幅提升,已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少數前沿方向處于領跑,部分領域方向實現并跑,初步具備了同國際先進水平同臺競技的條件,大部分領域依然跟跑,但差距在縮小。與世界科技強國相比,我國的科研選題與國家發展現實和長遠需要結合不夠緊密,基礎研究和底層技術短板依然突出,原始創新能力不強,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民生改善、國防建設面臨許多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要求對能夠快速突破、及時解決問題的技術,要抓緊推進;對屬于戰略性、需要久久為功的技術,要提前部署。要引導企業加大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投入力度,密切產學研合作,聯合建立將重大現實問題轉化為科技問題的科研選題機制,從產業創新需求中凝練科技問題,突破一批底層原理和關鍵核心技術。這需要我們構建與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相適應的科研選題、資源配置、評價激勵機制。筆者認為,科研選題應堅持“四個面向”,立足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選出“真問題”,然后“真研究問題”,最終“真解決問題”。這需要健全基礎性、公益性研究穩定支持機制,完善高風險、顛覆性技術創新支持機制;建立興趣導向和任務導向相結合的基礎研究選題機制,從應用研究中抽象出理論問題,引導科研人員“十年磨一劍”,心無旁騖挑戰科技難題,努力開辟原創性引領性戰略性前沿方向;明確勇攀高峰、潛心研究、創造價值的評價激勵導向,避免“跟風式”科研和“短平快”研究。同時,要敢于給青年科學家擔當大任的機會,發現一批敢闖“無人區”的頂尖科技人才??蒲羞x題機制改革是一個系統性問題,它的切入點在哪兒?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要求制定實施戰略性科學計劃與科學工程,這就需要建立和完善科學化的戰略性科研選題機制,選準科研選題機制改革的重點方向和切入點,做好人財物配套,促進產出更多原創性引領性戰略性科研成果。首先,探索制定戰略性科研選題清單。完善科技決策咨詢制度,形成常態化、政產學研聯合選題機制,精心挑選和吸納中青年科學家和企業家參與重大科研任務選題研討,形成符合我國發展實際和未來需要、涵蓋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戰略性科研選題清單,定期更新,供部門、機構、地方共享,避免重復布局。面向世界科學前沿的選題,要勇于跳出“舒適區”,向“無人區”邁進;立足現實需求的選題,要尊重科學、技術、工程規律,分類部署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任務。其次,建立分工明確、相互協同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體系。能高質量完成戰略科技任務的機構都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發揮國家實驗室和綜合院所的建制化、體系化優勢及行業院所的建制化、專業化特色優勢,主要承擔戰略導向、重大科技問題帶動的基礎研究;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著力加強基礎學科建設和拔尖人才培養,主要承擔前沿導向、好奇心驅動的基礎研究;支持科技領軍企業與高校院所共建基礎前沿研究機構和創新聯合體,主要承擔市場導向、應用性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發揮全國重點實驗室開放協同平臺作用。再次,強化技術科學在創新鏈中的連通作用。20世紀50年代,錢學森提出“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和工程技術三個部門同時并進,相互影響,相互提攜”。技術科學是以任務和需求為導向,對行業技術領域共性技術原理的研究,是連通創新鏈的關鍵環節?,F有基礎及應用研究的資助政策對技術科學的資助不足。要建立技術科學類項目的選題、評價、考核和管理機制,引導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開展技術科學研究,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科學家、企業家和技術研發人員協同創新。從次,充分發揮科技評價改革的“風向標”作用。建立科學合理的科技評價體系,引導形成以價值創造為核心的科研選題機制。完善科技評價標準,對基礎研究重點評價“從0到1”的“原創性科學價值”,對應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重點評價“從1到10”的“原理突破和技術價值”,對技術集成和成果轉化等科研活動重點評價“從10到N”的集成突破和解決現實問題的“經濟社會價值”,以此帶動機構、人才、計劃、項目、基地、平臺等管理改革,推動科技資源優化配置。最后,分類實施科技獎勵和創新激勵。獎勵和激勵是促進科技創新的重要保障。創新驅動本質上是人才驅動,要加強對人的獎勵和激勵。堅持“非功不獎”原則,“成就在先、承認在后”,分類獎勵和激勵:在政府層面,突出科技獎勵的榮譽性,重視人員和科技團隊獎勵,大幅精簡過程性成果獎勵數量、提升獎勵質量;在市場層面,切實完善產權和知識產權制度,通過要素市場化配置實現對創新的普惠激勵;在社會層面,鼓勵科學共同體主導、企業捐贈的社會科技獎勵專業化發展。堅持精神激勵和物質激勵相結合,在創新實踐中識別、獎勵人才,帶動評價、獎勵和激勵機制改革,形成科技人員各展其能、各盡其才,伯樂與千里馬競相涌現的局面。(作者:萬勁波,系中科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2022-05-16 17:434 瀏覽 · 0 收藏 -
學術會議正在淪為社交秀場?
解學術會議的基本知識,助力你參加學術人生的第一次學術會議~· 壹 ·學術會議對于青年學者的意義參加學術會議和發表論文一樣無論對于學術大佬還是學術萌新都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尤其是對于青年學者來說,學術會議不僅是嶄露頭角的好機會,有可能為你的學術發表和未來求職起到意想不到的潛在影響。01.豐富學術經歷參加學術會議是豐富學術經歷的重要方式,例如對于本科生來說,想在核心期刊上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難如登天,發表普通期刊對于保研和參加夏令營的意義又不大,因此參加學術會議尤其是業內有影響力的學術會議可以算作含金量較高的學術經歷。02.結識更多圈內大佬、同行很多人參加學術會議的目的主要是結識業內大佬,因為學術會議也有不同的舉辦目的,有的學術會議是期刊為了篩選優秀論文、有的學術會議是學校為了篩選潛在的青年教師、有的學術會議則是單純的進行學術交流。但是無論何種類型的學術會議都會有大佬坐鎮,也可以遇到很多同行,因此多參與學術會議就可以拓展自己的人脈,給未來的學術發展提供更多潛在的可能。03.同行互評有助于改進自己論文學術會議的標準流程是作者展示自己的論文,同行根據你的論文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點評,有助于提升論文的質量,并且同一論壇的參與人都有可能成為你未來論文發表時的審稿人,按照同行的建議修改完善也有可能提高自己文章的錄用概率。04.知識交鋒有助于啟發研究思路由于每個人擅長的領域都不同,因此同行的論文、別人對你論文點評的切入點和評價往往會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論文的互評環節往往會產生知識的交鋒,在反復爭論中往往也有助于啟發研究思路,為進一步推進研究打下基礎?!?貳 ·學術會議的類別和期刊論文一樣,學術會議也分為不同的等級,但是和期刊不同的是,學術會議往往沒有嚴格的分級標準(期刊論文往往分為核心和非核心),在不同的學校對于不同會議的分級也千差萬別,因此這里首先為大家介紹一下鑒別學術會議的小技巧,其次再為大家具體介紹頂級會議、普通會議的區別。01.學術會議鑒別技巧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重要學術會議指南》由于學術會議種類繁多、命名相對比較隨意,因此對于學術會議的分級分類一直是困擾學界和科研工作者的問題,為此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于2018年開始在全國各類學會的支持下組織院士、專家學者經過專家提名、學會評審、指南指導委員會認定等三個階段,編制《重要學術會議指南》,目前已發布了四本指南,既包括國內會議也包括國際會議,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該指南并沒有涵蓋所有學術會議,因此只能作為參考。 本校學術會議分級目錄目前有部分學校會采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重要學術會議指南》,將指南中的會議都認定為一級學術會議,但是絕大部分學校往往都會編制自己的學術會議指南,如果自己所在學校有自身制定的學術會議指南,建議還是以本學校的指南為準。很多學校會將學術會議分為:國際學術會議、國家一級學術會議、國家二級學術會議、省級一級學術會議、省級二級學術會議、其他會議。參加不同級別的學術會議往往會在獎學金評定時認定為相對應的分值,有的學校甚至將高水平學術會議等同于核心期刊論文,但是如果后續將會議論文發表于核心期刊,往往不會累計認定。02.學術會議分級那么該如何認定學術會議的等級呢?筆者建議從主辦單位、會議規模與舉辦歷史、業界影響力幾個維度來綜合判斷。學術會議分級最重要的指標就是主辦單位:國際學術會議一般指的是在國外舉辦的或者在國內舉辦但是嘉賓來自三個及以上國家的學術會議;國家一級學術會議一般指的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所屬的全國一級學會主辦的全國性綜合學術會議或者由本校認定的符合國家一級學術會議標準的其他會議;省級一級學術會議一般指的是省級科學技術協會所屬的省一級學會主辦的綜合性學術會議或者由本校認定的符合省級一級學術會議標準的其他會議。因此學術會議的主辦單位一般級別越高越好。會議規模與舉辦歷史一般也是衡量學術會議的重要指標,這里需要避免的一個誤區是“會議規模越大,含金量越高”。雖然通常來說規模大的會議影響力都比較大,但是也有一些國際會議的辦會目的是收取注冊費,這樣的會議雖然規模龐大,但是往往組織混亂,含金量往往比較低;其次是舉辦歷史,一般來說頂級學術會議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形成了良好的歷史傳承,因此一般舉辦的屆數越多越能證明該會議的影響力和含金量,但是也需要注意一些“后起之秀”,大家也不要因為過于強調會議歷史而忽視一些新興的優質會議,說不定你參加的新興會議也是一支潛力股。業界影響力也是衡量學術會議質量的重要指標,每個專業都會有幾個大家口口相傳、不容錯過的學術會議,尤其是那種業內大佬云集的學術會議,如果遇到這種類型的會議一定要積極參與。03.學術會議類型 學科國際頂級會議上文已經介紹了國際會議的概念,那么學科國際頂級會議自然指的就是本學科里最有影響力的國際學術會議。以公共管理學科為例,專業內認可度比較高的學科頂級會議包括:美國公共行政學會(American Society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ASPA)公共管理研究會議(Public Management Research Association,PMRC)國際公共管理研究會(International Research Society on Public Management,IRSPM)這些會議往往都會配備專業的頂級刊物作為會刊,例如:ASPA的會刊是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PAR)PMRC的會刊是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JPART)和Perspectives on Public Management and Governance (PPMG)IRSPM的會刊是Public Management Review(PMR)因此參加學科國家頂級會議不僅可以讓你在學界嶄露頭角,在獎學金評定方面獲得優勢,也有助于你未來在頂級刊物上發表論文(說不定未來的審稿人就是你所在分論壇的主持人)。 國內頂級會議國內頂級會議與國際頂級會議大體相同,主要就是由國內協會、高校、科研院所、雜志社舉辦的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學術會議,國內的頂級會議往往也會有很多頂級期刊的主編、副主編參會,有的會議還會和雜志社提前約定好獲獎論文將有很大概率刊發,因此如果想沖刺國內的頂級C刊,可以考慮經常參加國內頂級會議。例如國內經濟學領域的頂級會議包括由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作為理事單位創辦的中國經濟學年會;社會學領域的頂級會議有中國社會學年會等。這些會議往往也會有國內的頂級期刊例如《經濟研究》、《管理世界》、《社會學研究》等作為會議支持期刊,因此不容錯過。 普通會議(包括水會)和學術期刊一樣,有頂級的,自然也會有普通的學術會議,那么我們應該如何甄別和避免質量不高的學術會議呢?首先,如果在SSCI期刊發表過論文的同學,尤其是在開源SSCI上發表過論文的同學可能經常會收到各類學術會議的邀請函,并且有可能在第一次收到邀請時還會感覺很激動,因為有的會議的名字起得非常高大上,這個時候一定需要警惕,作為初出茅廬的年輕學者難道真的影響力大到讓高端會議邀請自己去做展示嗎?因此要仔細甄別,如果自己有某一篇論文被引用了幾十次,那么確實有可能受到邀請,否則則很有可能是收到了為了賺取注冊費的“水會”的邀請,因此如果不是急缺學術成果最好拒絕此類標準。其次,如果有的學術會議是“來者不拒”型的,而且網絡上的口碑比較差,那么也應該盡量避免。最后,大家主要還是需要根據主辦單位來甄別,如果主辦單位是沒聽說過的協會(例如沒有經過備案的協會,大家可以通過民政部中國社會組織政務服務平臺https://www.chinanpo.gov.cn/查詢該協會是否存在異常行為),也最好避免參加?!?叁 ·學術會議的參與流程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正確打開學術會議呢?本節將為大家介紹學術會議的參與流程。01.閱讀征稿啟事參與的前提是了解會議信息,因此大家可以重點關注一些周期性的頂級會議,例如國內的很多頂級會議都是每年一次(例如中國經濟學年會等);其次,可以關注一些專注于分享學術會議信息的公眾號(例如“愛知學者”);最后,如果是科研工作者,朋友圈里肯定也會經常出現各種學術會議的征稿信息,大家也可以在刷朋友圈的時候多多留意。02.按照征稿啟事準備論文or摘要一般來說,學術會議的征稿通知中都會明確注明會議要求,例如截止日期、如要提交的內容(全文or摘要)、線上or線下參會、征稿主題、字數限制等,大家一定要嚴格按照征稿啟事準備論文,并且也一定要注意時間節點。03.等待錄用和邀請函一般來說,學術會議征稿啟事中都會注明“將在某一日期前向入選作者發送邀請函”,因此大家需要在郵箱欄目留上自己的常用郵箱(最好是學校后綴的郵箱),然后等待錄用通知或者邀請函,邀請函中往往會備注參會注意事項(例如是否提供免費餐食、住宿、是否報銷往返車費、報銷標準是什么、是否提供有協議價的賓館),大家一定要提前閱讀。04.準備現場展示PPT或者海報第四個環節就是準備參會所用材料,由于會議時間有限,因此會參會方式一般會分為口頭報告、海報或者列席,口頭報告往往需要結合PPT,因此大家需要提前制作好PPT,要做到言簡意賅,避免PPT上出現大段文字;如果是提供展位放海報,則需要按照主辦方的要求提供素材,并且準備好現場如何為大家介紹;如果只是列席,那么大家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是否參加。05.現場參會最后就是現場參會,大家可以根據會議含金量和個人時間安排決定是否現場參會,如果不參會也應當提前通知主辦方,避免出現已經列在會議手冊中但是臨時缺席的情況?,F場參會也一定要做好充足的準備,學術會議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學者互評,因此在參會前最好對可能遇到的問題有所準備,避免回答不上來的尷尬,尤其是對于研究設計中的細節一定要如數家珍。此外,如果是參加國際學術會議,也一定要練好英語口語,避免聽不懂其他學者的提問或者被提問后回答不上來。因為學術會議是展示個人研究的良好機會,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注意表達技巧。還需要注意的一點是,點評別人論文切忌過于犀利,要做到有理有據、有禮有節?!?肆 ·會議論文與期刊論文最后再談一點大家經常疑惑的問題,就是會議論文與期刊論文的異同點是什么?如果參加學術會議了,這篇參會論文是否影響投稿期刊呢?本節將為大家解答這些疑惑。01.會議論文與期刊論文的區別會議論文與期刊論文最本質的區別在于載體不同,會議論文的載體是學術會議或者會議論文集,而期刊論文的載體是紙質版或者電子版的刊物。其次,會議論文的目的在于學術交流,而期刊論文的目的在于公布最新研究成果。此外,會議論文的選取是學術會議專家委員會單向選擇的結果,不會經歷反復修改的過程,而期刊論文往往需要經過多輪修改,由審稿人和編委共同決定是否刊發。02.投稿會議論文后還可以發表嗎?大家經常擔心參會論文是否影響日后在期刊上發表,如果有這個憂慮最好在參會前和主辦方確認會后是否會正式出版學術論文集,如果正式出版那么則有可能會影響日后投稿,如果不會出版論文集那么則不影響日后投稿期刊。當然有一些會議是會被EI或者SCI全文檢索,這樣的情況主辦方一般會在征稿通知里明確提出,如果會后就被檢索,那么則不能再改投其他期刊。03.會議論文與期刊論文的含金量對比很多學校的獎學金評定細則里都會出現學術論文的身影,那么會議論文與期刊論文含金量的對比是怎樣的呢?如果會議論文被SCI全文檢索,那么和期刊論文被SCI檢索是一樣的;如果只是單純參會,那么則可以將邀請函和會議手冊作為參會證明,如果所在學校有自己制定的會議論文目錄,則可以依照目錄認定等級。學術會議對于每一個科研工作者都是一種歷練,也是一種機遇。最后祝愿大家的學術成果都能在頂級學術會議上大放異彩~2022-05-16 15:533 瀏覽 · 0 收藏 -
陶虎:10年80篇頂刊,1小時說服陳天橋
他就贏得了陳天橋的投資和長期支持承諾。他一路從機械工程“闖”進腦機接口領域,喜歡從《三體》里找技術靈感,會用網球明星納達爾激勵學生。他,就是2021年中國科學院大學教育基金會新微基金獲得者、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研究員陶虎,一位熱愛跨界,但又自覺孤獨的“非典型科學家”。陶虎(受訪者供圖)01.“千萬不能停,停下來這口氣就跟不上了”《中國科學報》:我們注意到,過去10年間,您帶領的團隊在《科學》《自然》等期刊發表80余篇論文,被引15000多次,但您卻說過,自己在學術文章方面有強烈的危機感和焦慮感,為什么?現在是否依然有焦慮感?陶虎:從我個人經歷和我觀察到的現象來看,以發頂刊來說,在大多數領域,在中國發表還是比在美國要難,在小的課題組比在大的課題組發表要難。我在美國做科研的時候,所在的課題組有一定的“江湖地位”,投頂刊相對容易?;貒?,包括我在內的好多青年人會發現,論文的檔次會掉下來。我最初回國的時候,就遇到了這樣的問題,所以會有危機感和焦慮感。但隨著這幾年的積累,我和我的課題組在領域里的聲譽起來了一點,又順利了一些?,F在我的焦慮已經不在文章數量上,而是在文章的影響力上,一是要看大家是不是跟著這個方向去做,二是要看做出來的東西能不能在實踐中用得上?!吨袊茖W報》:關于做科研,您對年輕科研人員有什么建議?陶虎:科研人員的學術影響力和實際能力之間有一個時間差,學術影響力基本上會在學術成果產生后的5至8年才能顯現出來。而當你獲得所謂的“江湖地位”的時候,可能其實并不是你最強的時候。所以我對年輕人的建議是,第一要有耐心,不要想一朝成名;第二,要盡早發力,既然知道有5到8年的滯后期,就要盡早做出有價值的成果。我看到很多年輕人,一旦拿到了終身教職就松了一口氣,如果那樣的話,就完蛋了。我一口氣提了十多年了,一直沒敢松,一年365天都不敢停下,一方面是因為我喜歡做這個事情,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有很大的危機感和焦慮感。就像跑馬拉松一樣,千萬不能停,停下來這口氣就跟不上了?!吨袊茖W報》:您平時的工作節奏如何?陶虎:我的睡眠質量非常好,一天睡四五個小時就可以了,再加上我的社交時間比較少,所以相對來說“空余”時間比較多。早上的時間我會用來寫作,下午的時間用來處理一些不怎么需要創造性思維的事務性工作,晚上則用來思考。有一些想法的時候,我會記下來,如果是科研相關的想法,我會布置給我的學生;如果是跟學術文章相關的,第二天上午我會馬上落實;如果跟行政或管理事務相關的,我也會把它布置給相關的部門。所以很遺憾的是,我的團隊會在不同的時間段收到我不同的任務。02.“什么樣的交叉方向是最好的?跨界!”《中國科學報》:您所在的腦機接口領域是當前熱門的研究領域,但是您其實從本科到博士一直做的都是機械工程領域研究,是什么讓您“突然”轉了方向?陶虎:在2010年之前,我做的一直是微納傳感器相關研究,主要是微機電系統(MEMS),是機械工程和電子工程的交叉領域。但我一直覺得傳感器技術如果跟生命醫學、跟人結合,可能會發揮更大的作用。當時,腦機接口技術還沒有現在這么火熱,我之所以有這個想法,可能跟我的家庭背景有關,我的家人和朋友很多都是醫生,我能夠體會到醫生的無奈——他們想做的事情太偉大,卻苦于沒有好的技術手段。我希望能用前沿的科學,為他們做最先進的工具。2010年時,我博士畢業。當時,美國塔夫茨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的蠶絲蛋白材料制備是全世界最好的,而且我的博士后導師跟我有著類似的跨專業經歷,他從本科到博士都是物理,做的是超快激光研究,后來轉向生物醫學工程系,用超快激光來加工蠶絲蛋白,因為這個機緣巧合,我就去了。我的研究背景是微納傳感器,所以我就嘗試用蠶絲蛋白做傳感器的基底和封裝材料,后面我發現,這個領域比之前用激光加工蠶絲蛋白的發展空間更大?;谛Q絲蛋白的微電子器件、光學器件和組織工程全部結合在一起,包括目前我們做的腦機接口?!吨袊茖W報》:現在大家都在提倡學科交叉融合,對于科研人員來說,該如何選擇交叉的方向?陶虎:什么樣的交叉方向是最好的?我認為是跨界。我們跟臨床醫生合作,他們提需求,我們用工程學的辦法幫他們實現;我們也跟生物學領域的科學家合作,比如說腦機接口里面我們要用到生物蛋白,他們能幫我們研發我們需要的基因重組蛋白。這樣的交叉合作,互相的貢獻非常清楚,合作也非常愉快。03.“我是一個孤獨的人,內心有一點點特立獨行”《中國科學報》:您為什么曾自稱“非典型科學家”,還說自己是個孤獨的人?陶虎:這其實是很件悲哀的事情。我想象中的科學家應該擁有新中國成立前后那一代科學家的科研態度和生活方式,但遺憾的是,現在很多時候這種科學家精神反而常被視為“非典型”。我看到無數的年輕人很聰明,但一從國外知名高?;貋砭蜑榱恕懊弊印焙晚椖康教帯鞍荽a頭”,最后整個人就“油”掉了。我基本上沒太多時間出去社交,也因此吃過一些虧,所以有時候我會覺得自己很孤獨?!吨袊茖W報》:您曾經提到,您很喜歡開組會,為什么?陶虎:我之所以喜歡開組會,一是因為作為一名科研人員,我特別怕不接地氣。二是因為我本身是很孤獨的人,為數不多的可以跟人接觸的機會可能就是組會。三是因為有些學生會想到一些我沒有想到的想法,這會讓我非常開心。我們的組會有時候會跟黨課聯系在一起,因為我們做的事實在太難了,工作壓力大、工作時間長,需要在精神上有強大的支撐。我們的組會也經常會跟文藝結合,上次組會上我們邀請了文化大師,我特別喜歡跨界的合作,我們的實驗室不能只知道搞科研?!吨袊茖W報》:您獲得過中國科學院大學教育基金會新微基金的支持,如果請您對國科大教育基金會發展提一個建議,您會說什么?陶虎:我建議設立基金或者獎金,用于支持研究所的研究員開課。中科院研究所和高校的一個最大的區別就是絕大多數研究員沒有教學任務。但是,教課,特別是教授和本研究領域相關的課程,會比學生泛泛地來選課效果要來得好,也是對研究員自己的一個鍛煉和提高?!吨袊茖W報》:您如今已經承擔了科研管理者、企業管理者、科研工作者、教書育人者四種角色,這四個角色在您心目中的重要性如何?陶虎:排在第一位的一定是老師這個角色。行政職務有期限,項目也有周期,但是老師是我一輩子的角色?!吨袊茖W報》:聽說平時您喜歡用納達爾來激勵自己的學生,為什么是納達爾?陶虎:我可能內心有一點特立獨行,特別不喜歡去追捧大家公認的最厲害或天賦最高的人。我更欣賞不外溢的天賦、強大的內心,以及那種無論風吹雨打、我自巍然不動的性格。納達爾是我喜歡了很多年的球員,我過去十多年的職業起伏和納達爾的職業軌跡有著很高的相似度。納達爾可能是史上精神力量最強大的運動員,或許都沒有“之一”。納達爾職業生涯中多次經受重大傷病,還有無數人看低他的打法和職業生涯,但他就像永遠的斗士一樣,從未放棄。此外,納達爾是一個非常愛國的運動員,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其他很多頂級球星大多選擇在稅收低的國家定居,他是頂級網球運動員中為數不多的定居在祖國的運動員。納達爾在球場上強大的抗壓力和平時生活中的謙虛和善,是我特別想具備的品質,他的這種性格對于科研工作者來說也特別重要。04.期待將 “降維打擊”變成現實《中國科學報》:您曾說《三體》給了您很多啟發,具體是什么啟發了您?陶虎:《三體》里有一位歌者,用一片二向箔就把整個太陽系平面化了。我們的腦機接口技術走得就是降維打擊的技術路線。腦機接口技術是用生物信息技術手段去解決生命科學的問題。信息技術依賴于集成電路的制造工藝,而這種工藝是平面的,但大腦卻是一個復雜的三維立體結構。二向箔這個細節給了我啟發,我們采用了降維打擊路線,通過一個微孔把一個類似于一維的小球植進大腦,讓它在大腦里展成二維,然后進一步覆蓋三維空間。這個技術路線是我們跟其他腦機接口公司發展路線不一樣的地方。目前,我們技術的動物實驗已經完成,并拿到了臨床試驗的倫理批件?!吨袊茖W報》:有報道說,陳天橋與您交流了一個小時就拍板支持“腦虎科技”了,而且承諾持續資助二三十年,在那一個小時里,你們都聊了些什么?陶虎:我們的交流非常坦誠,主要是聊腦科學的未來發展趨勢、核心技術挑戰和關鍵應用場景,整體內容很學術。陳天橋對于腦科學,特別是腦機接口這個領域的了解程度和投入程度之深讓我非常震驚,他對技術路線的選擇和對技術發展的速度也有著非??茖W且專業的判斷。在那一個小時里,我真誠地向他表達了腦機接口技術的難度,告訴他腦機接口技術發展所需要的資源和時間不是傳統的信息技術或生物技術創業項目可比擬的。我也明確地告訴他,我們要做的事情是一件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工作,不難的工作我們是不做的,但是如果有人能夠真正把腦機接口技術做出來,我希望是我們這個團隊,當然,這個團隊不是僅僅指我自己的課題組,還包括我們長期合作的伙伴?!吨袊茖W報》:未來五年里,您最想干成的事是什么?陶虎:我們現在想做一個生物和信息技術交叉融合(BTIT)的產業研究院。大家都知道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的交叉融合很火,比方說腦機接口、蠶絲蛋白硬盤的生物存儲、植入式醫用傳感器等,但是目前還沒有這樣一個平臺和機制來做技術成果的轉化。腦虎科技還不能說完全成功,但是它已經在正確的軌道上,希望通過我們學術上的積累、商業上的探索,把這個經驗復制下來,應用到BTIT這個未來最有潛力的顛覆性領域之中。另外,五年內我還有一個小目標——我希望我的情商能高于我的智商,我的體重能小于我的身高。2022-05-16 15:174 瀏覽 · 0 收藏 -
職場巔峰期在哪兒?怎樣組團更易出成果?
展的跡象是否存在?什么樣的合作會帶來成功?年輕科研人員如何將成功的概率最大化?一些科學學研究者正致力于解答這些問題。這個新興的研究以“科學”為研究對象,用量化方式認識科學的演化路徑,探討科研活動涉及的種種因素與其產出之間的關系。他們的研究會給科學家的職業發展帶來啟示,從這個角度上說,這些研究或許可以稱為科研人員的“成功學”。01.你的“奇跡年”什么時候到來?1905年被稱為愛因斯坦的“奇跡年”。就在這一年,愛因斯坦接連發表了數篇徹底改變物理學的論文。他解釋了布朗運動,印證了原子和分子的存在;他發現了光電效應,向量子力學邁出了關鍵一步,并因此在1921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創立了廣義相對論,完全改變了我們對時間和空間的認知。在這一年的年末,他寫下了世界上最著名的公式:E=mc2。雖然愛因斯坦的高度是常人難以企及的,但他這種研究成果集中爆發的“連勝”現象卻引起了研究者的興趣。愛因斯坦的連勝僅僅是一種巧合嗎?在更多科學家的職業生涯中,重磅的研究成果也會傾向于在某段時間內接連到來嗎?如果有這種連勝期存在,會發生在什么時期呢?在不久前出版的《給科學家的科學思維》一書中,美國西北大學科學學與創新中心主任王大順和美國東北大學教授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共同探討了這一問題。這些探討基于王大順等人2018年發表在《自然》上的一項研究。在研究連勝現象之前,王大順就對一萬多名科學家的職業生涯做過研究分析。他發現,研究人員發表最有影響力的論文的時間完全是隨機的,其出現在研究生涯早期、中期或晚期的概率是一樣的。而在2018年的研究中,王大順等人不僅關注科學家的最佳作品,而且關注他的次佳、第三佳作品,考察這些作品出現的時機是否具有統計學上的有效規律。他們使用谷歌學術搜索和Web of Science平臺獲得了超過兩萬名科學家的研究論文數據,這些數據包括每篇論文在發表十年之內的引用情況。他們還將研究范圍擴展到學術界以外,考察了藝術家和電影導演的作品情況。研究人員首先計算了個體的三個最佳作品產生的時間間隔,然后進行模擬。他們隨機打亂了三個最佳作品在個體職業生涯中出現的順序,并再次計算了它們之間的時間間隔。他們發現,與隨機數據相比,現實數據中一個人的兩個巔峰作品有更大概率在相近時間內出現。也就是說,無論是科學家、藝術家還是電影導演,職業生涯中的連勝期都是存在的。通過進一步深入研究,研究人員發現大多數人至少會經歷一次連勝期,他們連勝期的長度隨職業的不同而不同,比如藝術家大多持續5.7年、電影導演持續5.2年,而科學家會持續3.7年。雖然連勝期出現的原因還有待進一步研究,但在王大順看來,這項研究能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示,比如在鑒別或培養有潛力的科學家時,可以將連勝這一概念納入考量因素,否則可能會錯失機遇。在這方面,耶魯大學有過一次教訓?;瘜W家約翰·芬恩在67歲時發表了研究成果,證實了一個新的電噴霧離子源。這是一個重大突破,至少他自己認為是。但耶魯大學仍然讓他退休,將他請出了校園。此后,約翰·芬恩不太情愿地在弗吉尼亞聯邦大學重新安頓下來,該校為他提供了實驗室繼續從事研究。自此,他的連勝期開啟了。1984至1989年,約翰·芬恩的研究論文一篇接一篇發表,最終創立了電噴霧離子化的質譜分析法,使大分子和蛋白質的測量更快、更準確,促進了癌癥診斷和治療上的許多創新,這使他獲得了2002年的諾貝爾化學獎。02.多樣化的科研團隊,影響力更大?除了個人科研產出之外,如何組建一支優秀的科研團隊也是很多科學家最關心的話題??茖W家是拉上彼此熟悉的、有“共同語言”的人一起工作好,還是選擇多樣性更強的合作伙伴好呢?一些研究給出了數據。近年來,不少研究都對科研團隊多樣性產生的影響進行了探討,這些多樣性因素包括國籍、種族、所在院?;驒C構、性別、學術年齡和專業背景,等等。毫無例外,這些研究都顯示,科研團隊的多樣性有助于提升團隊效率,無論是在產出量上還是在產出更具影響力的論文上。有研究分析了1985—2008年由美國作者撰寫的250多萬篇研究論文涉及的種族多樣性情況。研究人員發現,由來自4或5個不同種族的作者撰寫的論文,比全部來自相同種族的作者所撰寫的論文,獲得的引用量平均要高5%~10%。針對國籍或機構多樣性的研究也呈現出相似的結果。有研究人員對1996—2012年8個學科的所有論文進行分析,結果表明由來自不同國家的科研人員撰寫的論文,更有可能被高影響力期刊發表,而且往往會獲得更多的引用。有趣的是,在針對多樣性的研究中,團隊的種族多樣性因素對論文影響力的提升作用似乎最顯著。2018年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一項研究,分析了由600萬名科學家撰寫的900多萬篇論文,探究科研影響力與種族、學科、性別、隸屬關系、學術年齡等五種多樣性因素之間的關系。研究人員將這五種多樣性指標與團隊成果的五年總引用量進行比較,發現種族多樣性與影響力的相關程度比任何其他指標都更強。即使他們控制了論文發表年份、作者人數、研究領域、論文發表前作者的影響力以及大學排名等因素后,團隊的種族多樣性仍提升了10.63%的團隊影響力。對此有一種解釋認為,能與更多樣化的同事合作的科研人員,科研也會做得更好。也就是說,論文影響力的提升可能是由于團隊成員思想開放、善于合作導致的,而并非由于種族多樣性本身。為了驗證這個觀點,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個體多樣性”指標,通過采集某位作者所有的早期共同作者情況,測量其種族多樣性的程度。然后,再將它與“團隊多樣性”進行比較,即某篇論文共同作者中的種族多樣性程度。結果表明,雖然團隊多樣性和個體多樣性都具有很高的價值,但前者對科研影響有更大的促進作用。不過,王大順在《給科學家的科學思維》一書中也提醒,這些研究依據的都是論文發表數據,因此這些發現可能僅限于那些足以成功發表論文的團隊。也就是說,當團隊真正形成并有了論文產出之后,多樣性才能與更高的影響力聯系在一起。03.科學家陷入盲人摸象的困局?在論及上述科學學研究的價值時,《給科學家的科學思維》譯者、西南大學計算機與信息科學學院教授賈韜表示,一位成功的科學家在科學研究實踐中,通過觀察自己以及身邊的科研活動,對各種規律進行符合邏輯的歸納總結,也很有可能形成系統化的科學認知,這些認知將進一步為他的成功助力。然而,個人對科學的觀察往往局限于“身邊”。當涉及跨學科、跨國家的復雜問題時,缺少大規模數據的量化分析,而僅僅依賴身邊的經驗,也許會讓科學家陷入盲人摸象的困局中。賈韜舉例說,國內科研人員很可能會基于直觀感受,認為醫學、生物、農業和化學這樣的學科是“勞動密集型”的,六七個人共同完成一項工作、合作發表一篇論文是學科的常態,因此人力投入是發展這些學科的必要條件。這種直觀感受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確的,因為在我國這些研究領域中,2017年作者人數少于5人的論文占比在25%以下。然而在全球其他國家,這一比例為50%甚至更高。也就是說,這些領域中,規模較小的研究隊伍創造了一半的科研產出,而這才是這些學科在全球發展的常態?!懊撾x大數據的系統性分析,僅僅依賴自身的感知,我們很可能會走向與世界其他國家不同的學科發展道路?!辟Z韜表示。2019年,《自然》發表了一項對科研團隊的研究,發現小團隊比大團隊更能做出顛覆式的創新成果?!翱紤]到小型研究隊伍在顛覆性創新上的特有能力,這樣的選擇可能會給我們帶來一系列其他問題?!蓖瑫r,在賈韜看來,目前一些科學學研究,比如關于團隊多樣性的研究,所基于的數據主要是英語國家的論文產出,相關的結論是否適用于我國,仍有待于進一步研究?!拔覀冊谝恍┏跗诠ぷ髦?,已經發現了我國高被引論文的國際影響力呈現出與其他國家不同的規律,但是這些觀察結果到底是對應著不同的機制,比如高被引論文在我國不能準確地反映其科學影響力,還是對應著相同機制下的不同參數,比如我國的論文發表增速全球最高,還需要大量的后續研究分析?!辟Z韜說。無論如何,在賈韜看來,當我國逐步從科技的追趕者變為全球的創新中心,科學的結構性變革必然會到來。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科學學的研究變得極為重要?!吨袊茖W報》 (2022-05-13 第4版 文化)2022-05-13 13:513 瀏覽 · 0 收藏 -
科研選題,怎么選才科學
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痹诳蒲袑嵺`中,能準確找到并攻克符合本國發展戰略需求和世界未來趨勢的戰略性科研選題,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標志之一??萍紕撔乱潞孟仁制?、打好主動仗,必須建立科學、自主、開放的科研選題機制,提高戰略性科研選題能力,避免重大科研項目重復布局。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有了大幅提升,已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少數前沿方向處于領跑,部分領域方向實現并跑,初步具備了同國際先進水平同臺競技的條件,大部分領域依然跟跑,但差距在縮小。與世界科技強國相比,我國的科研選題與國家發展現實和長遠需要結合不夠緊密,基礎研究和底層技術短板依然突出,原始創新能力不強,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民生改善、國防建設面臨許多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要求對能夠快速突破、及時解決問題的技術,要抓緊推進;對屬于戰略性、需要久久為功的技術,要提前部署。要引導企業加大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投入力度,密切產學研合作,聯合建立將重大現實問題轉化為科技問題的科研選題機制,從產業創新需求中凝練科技問題,突破一批底層原理和關鍵核心技術。這需要我們構建與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相適應的科研選題、資源配置、評價激勵機制。筆者認為,科研選題應堅持“四個面向”,立足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選出“真問題”,然后“真研究問題”,最終“真解決問題”。這需要健全基礎性、公益性研究穩定支持機制,完善高風險、顛覆性技術創新支持機制;建立興趣導向和任務導向相結合的基礎研究選題機制,從應用研究中抽象出理論問題,引導科研人員“十年磨一劍”,心無旁騖挑戰科技難題,努力開辟原創性引領性戰略性前沿方向;明確勇攀高峰、潛心研究、創造價值的評價激勵導向,避免“跟風式”科研和“短平快”研究。同時,要敢于給青年科學家擔當大任的機會,發現一批敢闖“無人區”的頂尖科技人才??蒲羞x題機制改革是一個系統性問題,它的切入點在哪兒?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要求制定實施戰略性科學計劃與科學工程,這就需要建立和完善科學化的戰略性科研選題機制,選準科研選題機制改革的重點方向和切入點,做好人財物配套,促進產出更多原創性引領性戰略性科研成果。首先,探索制定戰略性科研選題清單。完善科技決策咨詢制度,形成常態化、政產學研聯合選題機制,精心挑選和吸納中青年科學家和企業家參與重大科研任務選題研討,形成符合我國發展實際和未來需要、涵蓋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戰略性科研選題清單,定期更新,供部門、機構、地方共享,避免重復布局。面向世界科學前沿的選題,要勇于跳出“舒適區”,向“無人區”邁進;立足現實需求的選題,要尊重科學、技術、工程規律,分類部署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任務。其次,建立分工明確、相互協同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體系。能高質量完成戰略科技任務的機構都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發揮國家實驗室和綜合院所的建制化、體系化優勢及行業院所的建制化、專業化特色優勢,主要承擔戰略導向、重大科技問題帶動的基礎研究;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著力加強基礎學科建設和拔尖人才培養,主要承擔前沿導向、好奇心驅動的基礎研究;支持科技領軍企業與高校院所共建基礎前沿研究機構和創新聯合體,主要承擔市場導向、應用性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發揮全國重點實驗室開放協同平臺作用。再次,強化技術科學在創新鏈中的連通作用。20世紀50年代,錢學森提出“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和工程技術三個部門同時并進,相互影響,相互提攜”。技術科學是以任務和需求為導向,對行業技術領域共性技術原理的研究,是連通創新鏈的關鍵環節?,F有基礎及應用研究的資助政策對技術科學的資助不足。要建立技術科學類項目的選題、評價、考核和管理機制,引導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開展技術科學研究,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科學家、企業家和技術研發人員協同創新。從次,充分發揮科技評價改革的“風向標”作用。建立科學合理的科技評價體系,引導形成以價值創造為核心的科研選題機制。完善科技評價標準,對基礎研究重點評價“從0到1”的“原創性科學價值”,對應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重點評價“從1到10”的“原理突破和技術價值”,對技術集成和成果轉化等科研活動重點評價“從10到N”的集成突破和解決現實問題的“經濟社會價值”,以此帶動機構、人才、計劃、項目、基地、平臺等管理改革,推動科技資源優化配置。最后,分類實施科技獎勵和創新激勵。獎勵和激勵是促進科技創新的重要保障。創新驅動本質上是人才驅動,要加強對人的獎勵和激勵。堅持“非功不獎”原則,“成就在先、承認在后”,分類獎勵和激勵:在政府層面,突出科技獎勵的榮譽性,重視人員和科技團隊獎勵,大幅精簡過程性成果獎勵數量、提升獎勵質量;在市場層面,切實完善產權和知識產權制度,通過要素市場化配置實現對創新的普惠激勵;在社會層面,鼓勵科學共同體主導、企業捐贈的社會科技獎勵專業化發展。堅持精神激勵和物質激勵相結合,在創新實踐中識別、獎勵人才,帶動評價、獎勵和激勵機制改革,形成科技人員各展其能、各盡其才,伯樂與千里馬競相涌現的局面。(作者:萬勁波,系中科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2022-05-13 12:293 瀏覽 · 0 收藏 -
本科生做科研:如何更好地“推一把”
以及如何評價等問題。在這方面,導師發揮著關鍵作用。本期本報特邀一位“C9高?!睂熣勛约旱男牡皿w會,助力將本科生做科研落到實處?!鲴R臻“你有沒有做過科研?”被考官這樣一問,很多參加大三暑假“夏令營”和大四“九推”(九月正式推免)面試的本科生可能會頗為尷尬。如果他們回答說“沒有做過科研”,那么就很難脫穎而出。作為一名“C9高?!钡膶?,我常常親眼見證這樣的現場。但目前的現實情況是,本科生做科研主要有兩種途徑,一種是學生讀大四時做畢業論文,屬于“規定動作”;另一種是學生在讀大二、大三時自愿加入教師課題組做科研,是“自選動作”??忌鷧⒓由鲜雒嬖嚂r,還沒有到“規定動作”環節,他們可說的只能是“自選動作”。然而,對于“自選動作”,不同的學校、不同的老師所持的態度有很大差別,如果沒人“推一把”,老師的積極性就很容易被“澆滅”,學生也往往會“不了了之”,于是便出現開頭的尷尬場景。01.指導學生開展“自選動作”的意愿差別很大現在的問題是,一方面,不同學校對于大二、大三學生進課題組做科研重視和鼓勵程度不同,有些學校缺少本科生做科研“自選動作”的氛圍和條件;另一方面,哪怕在一些更容易開展“自選動作”的知名高校,老師對其認同度和鼓勵程度也不同。很多老師不愿意接納本科生提前進課題組做研究。其原因在于本科生在大二、大三期間忙于上課和各種社團活動,沒有完整的時間到實驗室做科研。而且,本科生進實驗室后,由于缺乏科研基礎,老師需要花很多時間教他們,最終雖然學生得到了一些科研訓練,但很難立竿見影地產出科研論文。如果既沒有得到科研論文,又沒有從院系得到相應的“工分”,那么老師的積極性很容易被“澆滅”。然而,據我觀察,還是有一些老師樂于接納大二、大三學生到課題組做科研,這就好比有的高校教師就是樂意去中學開科普講座,還有的教師熱衷于在科學網寫博客、在報刊發文。究其原因,在于這樣的老師有意發掘在科研上有潛力的苗子,好好培養學生,并把優秀的學生留在本課題組讀研或者推薦出國讀研。當課題組有本科生取得了好的成績(比如發表科研論文、獲得“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獎項等),或者有了好的出路(比如去世界名校深造),不但課題組老師覺得臉上有光,而且課題組還能吸引更多的本科生前來“淘金”。我就有一位同事從本科生中“挖掘”到好幾位科研苗子,這些學生在做科研“自選動作”的過程中,決定留在課題組讀碩士、博士,為他課題組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02.“散兵游勇”做科研會導致不了了之在實操層面,本科生做科研“自選動作”分為兩種。一種是以學校發布的本科生科創項目為依托,學生需要寫項目申請書,通過項目評審,在開展科研一段時間之后還要參加中期考核,并最終提交結題報告,一般一個項目的執行歷時一年。如能順利完成,學生便可以得到證書,這對他們升學有用,也會給學生帶來榮譽感,做自選課題研究的結果還可以轉化為畢業論文的內容,使畢業論文季的時間安排更加靈活??傊?,這種方式比較正規,有目標和具體的任務,有考核要求和時間節點,也有相對正式的師生關系,符合目標管理的SMART原則(目標是具體的、可衡量的、可實現的、相關的、有時間限制的),還有項目經費支持。并且,學生的科創項目是通過競爭得來的,他們會更加珍惜。另外一種方式不依托學校的科創項目,而是師生之間形成一種松散的指導和被指導的關系,也沒有明確的課題任務?;旧鲜菍W生利用課余時間到實驗室“打醬油”,有時間就來,沒時間就不來。如果沒有明確的課題任務,那么學生獲得的可能只是體驗,而沒有完成任務的緊迫感,也不容易出成果。一些知名高校對推動本科生提前進實驗室有較成熟的做法。比如,復旦大學設立了本科生學術研究資助計劃(FDUROP),包括■政、望道、卿楓、曦源、登輝、卿云等項目。從復旦大學報考指南可見,截至2021年上半年,FDUROP累計資助本科生約6000名,近幾年每年資助本科生近500名。據統計,歷年僅■政、望道項目資助的學生中就有40位獲得國內外高校教職。為了實現師生的匹配、吸引優秀本科生做科研,復旦大學的一些院系還舉辦課題組推介會,即組織一些渴望招收本科生做科研的老師給大二、大三學生介紹自己課題組的研究。為迎接“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而舉辦的校內創新創業比賽以及與此配套的宣講會,也調動了部分學生做科研、創新創業的積極性。指導學生獲得“挑戰杯”“互聯網+”大賽獎項的教師還能獲得獎勵和成果認定。03.指導本科生做科研不能一味地“沖沖沖”時下,我國高校正在花大力氣提高本科教育質量,而指導本科生做科研正屬于實踐教學的范疇。為了穩妥進行這項工作,我認為有必要注意以下事項。首先,大二、大三本科生尚缺乏科研基礎和實驗安全知識,也可能不知道學術規范為何物。因此,導師得督促課題組本科生學習各種規章制度,在操作儀器、試劑時處處小心,還要讓他們學習做實驗、處理數據、寫論文的方法和規范。其次,本科生課程多、時間少,做研究往往會不了了之。導師要提醒課題組本科生注意合理安排時間,并及時和導師討論,獲得最大幫助。最后,無論是導師還是本科生,都要有合理的定位,并保持好的心態——本科生進課題組是來學習的,并非一定要發論文,也并非一定能發論文。本科生應珍視自己的點滴進步,享受科研探索的過程,不能急躁。而導師也應立足長遠,把握好人才培養的規律,而不是急功近利地要求本科生必須發論文。(作者系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中國科學報》(2022-05-10第3版大學觀察)2022-05-12 09:374 瀏覽 · 0 收藏 -
從農村娃到斯坦福博士:他34歲獲賓大終身教職
他一路從名校走來:北大本科,斯坦福直博。而很少被人提及的是,初二以前,他都在鄉村里的學校上學。他的實力也有目共睹:大三時,他在首屆丘成桐大學生數學競賽中,收獲一個金牌、兩個銅牌和全能金獎;2019年獲得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職業獎(NSF CAREER Award);2020年獲斯隆研究獎。過去這些年里,作為數學競賽冠軍、“天才少年”,蘇煒杰見到了競技數學里最殘酷和最美妙的一切——一些極有數學天賦的同齡人退出數學領域;也看到了一些人完成蛻變,成為數學世界里的弄潮兒。很幸運,蘇煒杰成為了后者。01.從“農村娃”到斯坦福博士求學路上的幾乎每一個重要時刻,蘇煒杰的人生軌跡都因數學競賽而改變。第一次是在初二。此前,他都在鄉村學校就讀。1988年,蘇煒杰出生在浙江余姚市明偉村的一個農民家庭。余姚市經濟發達,但其農村教育資源條件遠不如相鄰僅幾公里的城區。初二那年,蘇煒杰第一次接觸到全國初中數學聯賽。蘇煒杰數學成績好,老師告訴他“可以搞搞競賽,這樣比較容易出成績”。最終,他獲得了讓眾人“眼前一亮”的好成績——全國初中數學聯賽浙江賽區二等獎,而其它的獲獎者均為初三學生。得益于這次競賽的成績排名,蘇煒杰受邀到城區的中學讀書。他說,“這是我人生第一次從農村到城市,后來也一直在城市里求學和工作?!焙髞?,蘇煒杰又多次在數學競賽和自然科學競賽取得了優異成績。初中升高中時,他同時被余姚中學、鎮海中學、學軍中學和杭二中等浙江省重點中學錄取,最終他決定留在當地的余姚中學。第二次改變是在高中。高一和高三時他在全國高中數學聯賽分別獲得浙江省第六名和第一名,并受邀參加國家奧林匹克競賽集訓隊——由從全國10萬名高中生中挑選出的30名學生組成。經過一個月的封閉訓練,最后選出6名學生組成中國數學奧林匹克國家隊,沖擊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蘇煒杰只差幾分沒能成為六分之一,這是他競賽經歷中唯一的“遺憾”。高中畢業前,蘇煒杰就收到了北京大學等高校的“保送”通知。那時,蘇煒杰是一個清秀陽光的大男孩,初看靦腆但內心充滿自信,很多人稱他為“小蘇”。除了數學,他也有很多熱愛,如文學、歷史。但他說,“數學是唯一能夠準確描繪世界上一切美好事物的學科?!?007年蘇煒杰進入北大。這成為他通往數學研究世界的重要一步。2010年,他參加了首屆丘成桐大學生數學競賽,并收獲了一個金牌、兩個銅牌和全能金獎。這一競賽的主辦者是著名數學家、哈佛大學數學系主任丘成桐,命題人和考官均是全球一流數學家,難度與國外知名大學的研究生資格考試相當?!扒鹣壬H自給我頒獎,與一位偉大的國際數學大師近距離接觸,對我是極大的鼓勵?!碧K煒杰告訴《中國科學報》,至今回憶起來仍有紀念意義。因為這次比賽,蘇煒杰還得到了來自斯坦福大學、哈佛大學等全球頂尖名校的數學家們的“親自面試”。大學畢業申請出國留學時,他順利拿到斯坦福大學、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哥倫比亞大學等多所頂尖高校的博士全額獎學金,最后他選擇了斯坦福大學,在該校最高博士生獎學金(Stanford Graduate Fellowship)的支持下開啟攻讀博士之旅。也是這次比賽,讓蘇煒杰獲得了一筆“豐厚”的獎學金——大約2萬多人民幣?!拔壹医洕鷹l件非常有限,我當時出國申請費用和機票等都是靠它,所以非常感謝?!碧K煒杰說。十幾年過去,當蘇煒杰再次談起這段經歷時,他依舊心懷感激,“競賽給我提供了機會,沒有這些,我的人生肯定會改變?!?2.“競賽消耗了我對數學的原生興趣”蘇煒杰對數學有著天生的熱情,甚至一度到了“狂熱”與“癡迷”的地步。他最早發覺自己喜歡數學是在小學三、四年級,“有一些應用題,做得不錯,還比較快。有時候比老師還快,得到了一些正反饋,慢慢地就對數學有了興趣?!碧K煒杰開始不滿足于書本,五年級的時候,他向同村的一名大專生借書,有微積分、線性代數等大學里才學的高等數學。他有些看懂了,有些沒看懂,但他感受到:數學非常美妙。至今蘇煒杰還能回憶起,從小學五年級至初一的三年里,他對數學有過一種“特別的、非常強烈的熱情?!碧K煒杰想看高等數學的專業書,可當時余姚的新華書店沒有高等數學的書籍,家人也并不太理解“為什么一個小學生還需要那么高深的書?!彼笾赣H帶他去寧波杭州的新華書店,“剛開始,我爸爸不太愿意帶我去,求了很多次,他終于帶我去了?!痹谛氯A書店,他一下子買了數學分析、高等代數、微分幾何,還有物理學的熱力學、量子力學等等。買回來后,蘇煒杰如饑似渴,用他的話說,“當時只要看個數學、物理的書,可以不吃不喝?!碧K煒杰坦承,這些書里,那時的他看懂的很少,甚至不到10%,“只能看懂一些記號,無法理解真正的數學背景”。老師看到他書桌里放的這些“高等數學”,也覺得他“不應該好高騖遠”。但,這些沒有影響到他。在他看來,“數學的公式是美的,數學的圖形是美的”,他很享受沉浸在數學世界里。但在開始參加數學競賽后,“火熱”的激情有了消退?!案傎惔_實消耗了我對數學的原生興趣?!边@是最讓蘇煒杰遺憾的。尤其是高三他希望沖擊中國數學奧林匹克國家隊,成為六分之一的時候?!拔易约悍浅O脒M,學校的期望也很大,但做了太多的題庫,稍微有些精神疲勞?!碧K煒杰回憶道。那個時候,他的數學世界里幾乎沒有了高等數學,取而代之的是數不清的題庫,以及需要牢記于心的解題技巧和套路。沒有了自由思考、創新,蘇煒杰內心不喜歡這種狀態。他清醒地認識到,從長遠看,一旦題目多到讓你激情下降,甚至打壓興趣,是非??膳碌?,“人生很長遠,最終還需要有興趣驅動,你能夠做一件事情并持續做下去?!碧K煒杰感受到,數學競賽所培養的能力很有限,比如解題能力,或是對某一個問題的理解能力。這一點與他的前輩、原北京大學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教授(現為麻省理工學院數學系教授)許晨陽不謀而合。許晨陽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我認識的一些優秀數學競賽參加者,他們的共同之處是在某個時間節點上,自覺或者不自覺地認識到了數學競賽的這種局限性,而選擇了擴大自己的能力范圍,為后來成長為杰出數學家奠定了關鍵的一步?!边M入大學后,蘇煒杰對數學依然保持著“敬畏之心”,也依舊保持著刻苦的學習狀態。他的成績常常在年級基礎數學專業中排名第一,是其專業中唯一連續三年獲得北京大學“三好學生標兵”的學生。他基本不玩游戲,最多的時間投入是在圖書館——與在燕園第1周就認識了的女朋友、現在的妻子一起結伴學習?!氨3峙d趣的重要一點是要保持好奇心?!碧K煒杰告訴《中國科學報》,保持開放的心態,樂于接受新鮮事物。他結識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每個晚上和周末,他們都會約定交流、討論,分享一本超越教材的知識?!爸車际莾炐愕娜宋?,有困惑、難題,一交流,馬上就有點子了,很快會有提高進步?!辈辉偃杖兆鲱}的他們,不約而同地尋找兒時的享受。蘇煒杰鉆研本專業純基礎數學的同時,也關心著數學的應用。他多次參加數學建模比賽,并屢獲佳績。2010年,他與同學合作,在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中獲得Finalist獎(特等獎提名)。也是在這個過程中,他發現了數據科學的巨大應用價值,于是決定出國攻讀應用數學和統計學博士。03.樹立學術“風格”在斯坦福大學,蘇煒杰師從兩位大牛博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 Emmanuel Candès 和美國國家科學院和工程院雙院院士 Cynthia Dwork。他們對蘇煒杰要求特別嚴格,也是蘇煒杰能夠在數學領域“更進一步”的重要人物?!八麖娬{要樹立自己的學術風格?!边@幾乎奠定了蘇煒杰的科研走向?!帮L格,就是不隨大流,做最前沿的研究。比如:導師不希望我們follow別人做的研究,改進一下就發一篇論文?!辈┦科陂g,蘇煒杰面臨著發論文的壓力。他看到很多博士生第一年就把論文寫出來了,導師似乎看出了他的“著急”,告訴他,“慢慢來,第一篇論文水平一定要高,它可是你之后每篇論文的‘參照物’?!碧K煒杰的論文直到博士第三年才完成,那是關于高維統計的變量選擇研究,這篇文章當時得到了國際同行的廣泛關注?!伴_國際會議時,很多人我并不認識,但他們告訴我知道我們的工作?!碧K煒杰至今依然記得這一研究?!耙黄撐挠袥]有價值,是看很多年以后,還有沒有人讀你的論文?!边@是快畢業時導師對蘇煒杰的教誨,也是蘇煒杰寫論文做研究的基本“遵循”。如今,蘇煒杰已經完全轉向應用數學研究領域。好奇心的驅動讓他興趣更加廣泛,他致力于探索人工智能的數學基礎,已在機器學習的優化算法、數據隱私保護、深度學習理論基礎和高維統計均取得重要成果。他的一個代表性工作是對一類添加動量的優化算法提供了一個分析和設計的框架,特別是對Nesterov加速算法提供了一個非常直觀的分析。這個工作被眾多機器學習理論研究者使用和推廣。機器學習泰斗Michael Jordan在2018年里約國際數學家大會1小時報告中,以很大的篇幅介紹了蘇煒杰所做出的重要成果。正如沖擊“冠軍”,蘇煒杰也在沖擊著“最頂尖”的科研問題,“要做就做最前沿最頂尖的科研,在做每個問題前,我會花足夠多的時間去思考、學習和了解,一旦決定,就不遺余力地努力?!鼻安痪?,得知獲得賓夕法尼亞大學終身教職后,蘇煒杰把好消息告訴了丘成桐教授,感謝他當年的鼓勵,丘成桐也第一時間回信表示祝賀?!白鎳俏业母?,從農村一路走來,到今天有的一點點成績,離不開家鄉和老師們的培養和教導,有機會我將不遺余力地回報?!碧K煒杰說。2022-05-11 11:0911 瀏覽 · 0 收藏 -
科研評價須把效率問題放在突出位置
??蒲性u價在研究方法、評價模式、評價指標及體系、評價流程、評價新路徑上都密切關注科研結果。筆者認為,在抓住結果“龍頭”的同時,還需要在“效率”問題上給予足夠的關注,進一步在科研方向的把握、科研過程的管理、成果轉化的促進三個方面持續發力,不斷完善當前科研評價體系。01.把握科研方向:避免科技資源浪費科研評價是科學性和文化性融為一體的認知活動??茖W評價的方向性把握,源于科學共同體內部的學術評價,目的是識別科學家重大科學發現的優先權,從而促進學術交流、建立科學規范、引導研究方向。把握科研方向,就是要發揮科研的引導作用,確??萍佳邪l資助不產生方向性失誤,避免有限的科技資源被浪費。政府在研發資助的方向上,有時遍撒網、大水漫灌、放水養魚,實屬迫不得已,歸根結底是缺乏科學有效的評價指標,客觀上導致了資金使用效率不高。譬如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在理論上非常超前,如何找到現實的應用場景一時難定,未來發展也難以預料,支持政策如何決策?如果沒有科學評價的支持,很難下結論。再如當下很熱的“量子計算”技術,有硅基、超導和離子阱等路線,未來的發展方向如何?怎樣才能有整體的認知和判斷?對此,政府政策也需要有明確的態度,在這之后的幾百億、上千億元的投資中,科學界乃至科研評價研究都需要發揮重要作用。歷史教訓歷歷在目,在一些眾所周知的科技項目上,政府投資巨大,由于沒有科學評價的研究支撐,導致方向性失誤,造成科研資金的巨大浪費,甚至造成整整一代技術的落后,從而影響國家戰略。這就需要深入開展科研評價工作,完成把握科研方向的歷史重任。02.提高科研效率:給科研過程管理留點空間創新過程是科研發展的不竭動力,關注科研效率必須關注科研過程,這是提升科研效率的重要方面。首先,現階段急需改變以結果為中心的評價模式,給科研過程的管理留一點空間,為了讓它有助于科學的發展,一定要按照科研規律辦事。在過程中要呵護科研的成長、寬容失敗,這樣才能結出豐碩的成果。其次,要提高企業的研發效率,合理規范企業的研發活動、準確認定企業研發活動;合理、有效地歸集企業研發活動費用。這需要一個明確、合理的評價標準,以有效提高研發投入的管理水平、提高企業研發效率,從而大大提升研發投入效率。再次,必須把科研人才培養當作首要任務。只有抓住這個首要任務,才能讓科學過程評價的“指揮棒”更加科學,營造真正潛心研究、追求卓越、風清氣正的科研環境,對更多科研工作者形成正向激勵,真正挖掘科研人才這個“第一資源”、激發創新這個“第一動力”,還可以有效杜絕科研浪費。03.促進成果轉化:在評價中體現成果轉化的側重科研評價如何有效促進成果轉化?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作出了榜樣,它被認為是“德國制造”的秘密武器,其科研成果轉化效率之高,令人咋舌。該協會平均每年為3000多家企業完成上萬項科研成果轉化項目,這背后的重要支撐就是科學技術評價。目前,我國已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研產出大國,大量科技成果亟待轉化。然而,我國分類科技成果評價體系尚未建立,指標單一化、標準定量化、結果功利化問題尚未解決,使得科技成果評價可信度不高,得不到資本市場的認可。大量民間資本逡巡于成果轉化和產業化之外,無法有效參與成果轉化環節,導致大量成果失去資本扶持,得不到有效轉化,這也成為影響我國實施科技強國戰略、提升科技創新水平的薄弱環節之一。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存在重論文輕成果轉化、不了解市場情況和企業需求等問題。當務之急是要改變陳舊的評價指標,在評價內容中體現對轉化效果的側重,為跨越科研成果產業化、市場化的“死亡之谷”提供實實在在的幫助。此外,要想不斷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就要解決好“評什么”“誰來評”“怎么評”“怎么用”的問題,并建立以質量、績效、貢獻為核心的評價導向,健全科技成果分類評價體系。無論是何種科研評價,都必須考慮科研工作特點,尊重人才成長規律,簡化、優化評價流程,遵循科學性、獨立性、客觀性、公正性、國際性、實效性、公開性的原則,采用生產力和文化為一體的評價方法,把效率擺在突出位置,讓科研評價真正起到“指揮棒”的作用。(作者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知識產權研究院,本報記者趙廣立整理)《中國科學報》(2022-05-09第4版轉移轉化)2022-05-10 09:443 瀏覽 · 0 收藏 -
超300篇中國學者論文一次性被撤,均源于“冒牌”學術會議
套用了另一個國際學術會議的名稱、地點以及時間,批量發布會議論文,且均沒有進行正當的同行評議。其出版總監表示,“這不是ACM舉行的會議。該協會僅作為出版商參與,不為這些論文進行同行評議?!睙o獨有偶,幾個月前,由于同樣的原因,ACM曾一次性撤回26篇會議論文。該會議的聯合主席表示,他們只負責場地和會務,論文的同行評議外包給了一家來自中國北京的公司。ACM是全世界計算機領域影響力最大的專業學術組織。ACM所評選的圖靈獎被認為是計算機領域的諾貝爾獎。01.“李逵”還是“李鬼”?套用會議名稱發布“垃圾”論文2021年8月19日至20日,信息管理與技術國際會議(ICIMTech)在印度尼西亞雅加達舉行。會后形成了會議論文集,由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出版。自2016年起,這已是ICIMTech第6次舉行,前5次地點均在印度尼西亞。2021年該會議的主題是“促進社會數字化轉型”。據會議主席Evaristus Didik Madyatmadja介紹,ICIMTech 2021收到330篇論文,其中158篇高質量論文被錄用并將發表。https://ieeexplore.ieee.org/xpl/conhome/9534863/proceeding后來,有人發現這一會議名稱被“套用”?!袄罟怼闭撐募@示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舉辦了相同的會議,并收錄了323篇論文。https://dl.acm.org/doi/proceedings/10.1145/3465631在對這一事件進行調查后,ACM發出撤稿通知。通知中寫到:本次會議的同行評審過程的完整性值得懷疑。ACM決定從ACM數字圖書館撤回整個會議論文集和所有相關論文。撤稿通知丨圖源自@lonnibesancon記者梳理發現,從被撤作者的姓名與研究單位來看,幾乎所有作者都來自中國。研究單位中則不乏華東理工大學、中國農業大學、成都理工大學等“雙一流”高校,也有來自廣東科技大學、上海大學、武漢東湖學院等地方院校,以及菲律賓國立雷省科技大學等國外高校的作者。而從標題看,這些論文的主題更是“五花八門”:有關于大學生的,如《2021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對成都的影響研究》;有關于教學的,如《高職焊接專業項目教學法的改革》《論網絡安全背景下的專業英語長句教學》《現代電氣控制技術的教學改革》;有關于體育的,如《互聯網+背景下體育教育的發展方向》《大數據時代高校體育教學模式的創新》;有關于營銷的,如《旅游景區整合營銷傳播的核心概念分析》。其它的還有《如何管理園林工程項目》《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與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約翰斯頓從北京到曼德勒對中國的觀察》等等。02.會議聯合主席:“不對同行評議負責,外包給了北京的公司”事實上,這樣的批量撤稿對ACM來說并不陌生。幾個月前,他們也曾處理過類似事件,并一次性撤稿26篇。ACM出版總監Scott Delman表示,他們收到匿名舉報,在2018年召開的信息隱藏和信息處理會議(IHIP)論文集中,有一篇論文是由計算機生成的。Delman說,“我們責問會議組織者,‘同行評議怎么沒發現這個問題?’”。而會議聯合主席和項目聯合主席聲稱,他們“沒有以任何方式參與對該論文及其余論文的同行評議?!彼硎?,他們只負責場地和會務,而同行評議則由中國北京的一家公司負責。后來,ACM在北京找到了一位名為Lily Gao的會議組織者。她表示,這篇論文已通過同行評議。在ACM多次請求后,Gao給出了一份“所謂的”評議PDF。然而基于PDF的元數據顯示,這些評議疑似偽造。究竟誰在為這次會議做同行評議?經過數月的調查發現,26篇會議論文的作者們都沒有進行回應。最終,ACM做出結論:“無法相信同行評審過程的完整性”,被迫撤回會議上發表的所有論文?!盌elman說,ACM還對“會議聯合主席和項目聯合主席進行了處罰,其中一些人聲稱不對會議同行評議過程中的問題負責?!?2.“ACM作為出版商,不為其進行同行評議”Delman指出,這兩次會議是ACM國際會議論文集系列的一部分,并不是ACM會議。協會僅作為出版商,出版會議論文集,“他們應該遵守我們的政策和標準,但我們不會為其進行同行評議?!睋嗀CM官網介紹,自2002年成立以來,ACM已通過國際會議論文集計劃(ICPS),在ACM 數字圖書館(DL)中發表了來自1350多個會議中的45000篇研究論文。ACM DL平均每月有來自195個國家/地區的超過400萬獨立用戶,平均每月產生175萬次下載量。據了解,ACM每年舉辦大約200場此類會議?!罢撐墓S似乎找到了可以利用的漏洞?!盌elman說。他還表示,ACM已將此類調查作為優先事項,甚至聘請了一家名為T&M USA的公司為其提供幫助。ACM還征求了一些學者的建議,他們能在尋找論文中的“扭曲短語”及“計算機生成論文”方面發揮關鍵作用。這些學者建議ACM增加對同行評議報告的審查。03.網友不買賬,質疑這是“付費發布計劃”網友似乎對ACM的說法并不滿意,有人提出對“ACM接到匿名舉報后展開調查”的行為表示懷疑:@The Anonymous 網友表示,ACM關于剽竊、虛假陳述和偽造的舉報政策中規定,“任何提交正式聲明的個人……都必須表明自己的身份(即不考慮匿名報告)……”@Regert 則說,“雖然他們是國際出版倫理委員會(COPE)的成員,但這似乎與COPE指南(即編輯行為準則與實踐指南)不一致?!边€有人對ACM沒有經過任何驗證和同行評議就發布論文這一行為提出質疑,懷疑這是一個付費發布計劃。參考資料1.https://retractionwatch.com/2022/04/20/more-than-300-at-once-publisher-retracts-entire-conference-proceedings/#more-1247262. https://ieeexplore.ieee.org/xpl/conhome/9534863/proceeding3.https://dl.acm.org/action/showFmPdf?doi=10.1145%2F34656314.https://retractionwatch.com/2022/02/23/publisher-retracts-350-papers-at-once/5.https://www.acm.org/publications/policies/plagiarism-overview6.https://twitter.com/lonnibesancon/status/1516657131986030594?ref_src=twsrc%5Etfw%7Ctwcamp%5Etweetembed%7Ctwterm%5E1516657131986030594%7Ctwgr%5E%7Ctwcon%5Es1_& ref_url=https%3A%2F%2Fretractionwatch.com%2F2022%2F04%2F20%2Fmore-than-300-at-once-publisher-retracts-entire-conference-proceedings%2F7.https://www.acm.org/publications/icps8.https://www.acm.org/conferences/about-conferences9.https://www.acm.org/conferences2022-05-09 11:276 瀏覽 · 0 收藏 -
別讓實驗變成一場“華麗的冒險”
全話題,再度引發關注。去年10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也曾發生過實驗室爆燃事故,造成2人死亡,9人受傷。在那起事故的第二天,包括清華大學、哈工大、華中科大、華南理工等高校,針對實驗室安全開展校內安全生產檢查和隱患排查。而武漢大學、東南大學等高校,則召開實驗室安全工作會議,就實驗室安全工作進行總體部署。在江蘇、黑龍江、廣東,教育主管部門也提出要求,進一步加強學校實驗室安全管理工作,確保師生安全和社會穩定。部分實驗人員和科研人員表示,實驗室安全事故頻發的部分原因,在于安全管理制度難以被完全執行和監管。要降低人身傷害風險,既要校方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也需廣大科研人員時刻繃緊安全的弦。01.意外防不勝防?遭遇后影響難消“每次看到這樣的新聞總是很心痛,希望通過排查讓大家都有所觸動,更加注意安全?!蔽錆h一所高校的實驗室安全管理員表示,盡管誰都知道實驗室安全的重要性,但依然避免不了“總查總有問題、整改力度不大”的現實。近年來,盡管高校的管理水平不斷提升,但實驗室安全事故仍時有發生,并造成人員傷亡。據不完全統計,去年以來,已發生多起造成人員傷亡的實驗室安全事故。其中,生化環材學科被認為是“重災區”?!懊看慰吹竭@種事故,都會和實驗室的小伙伴分析原因,看看會不會發生在自己頭上?!睆V州一所高校的實驗員袁方表示,許多通報上都會寫實驗室發生了火情或者爆炸,但即使是同一座實驗樓里的不同學科組,造成火情的原因也可能是千差萬別。因此也很難用一種方法去排除所有的隱患。而在通報中更難見到的是,事故發生對當事學生造成的影響和后果。2016年,東華大學研二學生郭宏振在實驗室指導兩位研一新生進行氧化石墨烯制備實驗。在示范如何向裝有濃硫酸的錐形瓶內添加高錳酸鉀時,突然發生爆炸。造成郭宏振雙眼、面部嚴重受傷。事發時,三人均未佩戴護目鏡,也沒有在通風櫥內拉下安全門,導師、安全管理人員等均不在實驗室內。郭宏振認為,學校沒有按照要求告知學生要佩戴護目鏡等安全規定,并據此提出上訴。去年10月,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二審宣判,維持了學校需賠償郭宏振162.9萬余元的一審判決。而根據教育部2015年12月對全國26所部屬高校實驗室安全現場督查的問題匯總,隱患最多的仍然是涉及化學安全的問題,占比達到31.8%?!霸趪?,想做實驗并不簡單。用什么試劑、多少劑量,每次都要申請,并得到導師的批準。國內通常是隨便用,腐蝕性的、氧化性的、酸的、堿的,擺在那里也不分類?!睏罹f。今年剛剛博士畢業的楊君,曾在美國的一所高校進行交流。對比在國外實驗室的經驗,她表示當試劑保存、使用,實驗操作規范性等都能按流程做時,能最大程度的避免事故發生。但這樣的結果是,“不按流程只需幾分鐘就能出結果,按規矩卻要花幾十分鐘”。 02.不要僥幸:對安全制度抱有敬畏之心“制度落實到位,再討論原因才更有意義?!痹奖硎?,許多高校的實驗室制度已經足夠完善,如果能真正執行到位,很多安全問題都可以避免。當大家把臺賬制度、準入制度、實驗廢棄物處理等方面的制度都執行好,實驗室的安全底線自然會更高?!昂芏鄷r候都是小操作不注意,造成了大后果?!睏罹硎?,往往是發生了嚴重的后果,才能看到通報。實際上有更多小的事故,被隱藏在“冰山之下”。此前,她的一名博士同學在倒實驗試劑時,被飛濺的試劑落入眼睛,萬幸沒有造成嚴重的后果。然而,水面下看不見的冰山仍然很大?!叭魏问鹿拾l生都有事故苗頭和事故征兆,但許多事故并不會嚴重到被關注、被報道的程度,出現傷亡的也不多?!蔽錆h一高校實驗室管理員表示,在微博上搜索“實驗室烘箱”,能看到許多用烘箱烤紅薯的照片?!白鳛橐粭l基本常識,實驗室內不能有任何飲食行為,更別提用實驗器皿制作食品了,但仍有很多人抱有僥幸心理?!彼f。與此同時,楊君建議應加大實驗室通風設施的投入?!霸趯嶒炇覘l件上,國內許多實驗室的重點在檢測設備上。想要可靠的數據,更要有可靠的環境做基礎”。對于如何做好個人防護,武漢一所高校環境學院教授表示,實驗時一定要遵循“安全第一,實驗第二,三不傷害”的原則。真正把要求落實到位,才能讓實驗室和做實驗的人更安全。03.安全第一:落實安全生產 高校各有招數事實上,為了盡可能消除安全隱患,避免人員傷亡情況的出現,各高校也在實踐中形成了許多經驗。受限于科研條件等原因,各所高校所采取的措施各不相同,但在人員配置、設施建設以及日常檢查等方面,仍有許多值得借鑒的做法?!_展實驗室安全夜查行動。為消除各類安全隱患,堅決遏制各類安全事故的發生,北京師范大學開展了“突擊夜查實驗室”行動,采取“四不兩直”的方式,對夜間在用實驗室進行隨機安全檢查。重點檢查了各實驗室內危險化學品的使用與儲存、危險廢物的回收與暫存、鋼瓶/氣路與監測裝置,以及過夜實驗用電安全等。還查看了樓宇監控,觀察學生實驗操作,與師生就相關問題進行溝通和交流,并提出整改要求?!O立直接對接院系的安全專業崗位。2019年底,清華大學增設15個安全專業崗位,安全專業崗下設的化學與氣體安全、輻射與環境安全、生物安全與標準建設、機電安全等四個分組,安全專業崗直接對接責任院系,為院系實驗室安全工作提供全方位、專業化、精細化的服務與支持。通過不斷完善安全管理組織體系,既加強各級安全管理隊伍及責任體系建設,又根據工作實際突破崗位分工,在時間、空間、信息等維度實現實驗室安全管理全覆蓋?!_展實驗室安全月系列活動。近年來,許多高校通過舉辦實驗安全教育月系列活動,普及相關知識,促進師生養成良好的實驗規范習慣。在華中科大,每年的實驗室安全文化月系列活動,都包括安全講座暨演練、實驗室安全知識競賽、實驗室安全沙龍等,營造主動型實驗室安全文化氛圍;為加強實驗室安全知識普及,華東師大去年首次組織實驗室安全知識競賽,通過實驗室安全文化建設,加大安全教育力度。2022-05-09 10:303 瀏覽 · 0 收藏 -
馮祚建:那個把分類學融入血液的人走了
一個老頑童。在他退休的20多年時間里,動物所老老少少都已經習慣了這位與人為善的同事——馮祚建先生。馮祚建丨圖源:動物所馮祚建是我國著名的獸類分類學家、動物所研究員,直到今年3月20日突然離世前的一個月,85歲的他還滿懷熱情地在標本館工作。這是一個把分類學融進自己血液里的人??伤K其一生的付出,仍敵不過傳承的斷檔。01.在青藏高原“玩命”20世紀60年代,初上青藏高原,馮祚建只是個二十多歲的小伙子。此后,他平均每隔一年去一次,主要都在青藏高原,前后正好30年。在一次青藏高原科學考察期間,馮祚建擔任動物組的小組長?!熬C合考察的學科門類多,每個研究類群的人數都是嚴格限制的,做獸類研究的確只有馮先生一人?!?馮祚建的學生、動物所研究員楊奇森說。標本是動物考察最直接的憑據,馮祚建的主要科考任務就是采集標本。當時,大型哺乳動物種類比較清晰,而那些小型動物則較少被關注,且種類繁多,因此,他采集標本的對象也就成了那些不起眼的小型動物,比如兔子、老鼠之類。在高原上的每一天,馮祚建都是早出晚歸,傍晚背上幾十斤重的鼠夾并將其放置于野外,第二天一大早,趁氣溫升高之前再把獵獲物全部收回來,否則溫度過高,動物尸體就會腐壞,還可能被早起的猛禽叼走。等收完所有夾子回到營地,基本已是中午。這時別的隊員可以小憩一會兒,可對馮祚建而言,更為繁重的工作才剛剛開始。運氣好時,馮祚建每天能采集近30個個體,而他必須在當天把它們制作成標本。這個過程極為繁瑣,首先要將老鼠放在塑料袋里,噴灑少許乙醚把老鼠身上的跳蚤等寄生蟲處理干凈。由于青藏高原是自然疫源地,按防疫要求都需要提前注射疫苗,但野外保障條件十分有限,打不了疫苗就很容易感染疫病,但為了在有限時間里獲得珍貴的標本,馮祚建根本顧不上個人安危。動物尸體經過預處理之后,就要進行測量和記錄。緊接著,將它們剝皮,除保留頭骨外,把一切容易腐爛的組織去除掉,并對皮張進行防腐處理,用棉花進行填充,并把做好的標本固定在紙板或木板上整形,最后晾干。這樣才算完成一個標本制作的全過程。即便熟練如馮祚建這樣的“老手”,制作一個標本也需要花上20多分鐘?!拔易粋€矮矮的小板凳,一坐就是十幾個小時,晚上點著蠟燭干?!?馮祚建曾在口述歷史時回憶道,“搞標本腰很酸、很累?!弊岏T祚建“心塞”的是,辛苦一天的他有時還會遭到隊友的“嫌棄”。由于動物剝制的過程會產生濃重的味道,他差點因此找不到“室友”。后來,還是同樣要經常處理標本、互不“嫌棄”的陳宜瑜先生選擇了和他住同一個帳篷。不過,馮祚建的帳篷也有“吃香”的時候。有時,他制作完大動物標本,留下的動物肉還能給大伙補點“油水”,這也是他們最幸福的時刻。很難想象,生長在南方沿海地區的馮祚建最愛的食物除了海鮮還有肥腸?!榜T老師每次請吃飯,都要點兩份肥腸,沒那味的還不吃?!眲游锼彼L、研究員喬格俠后來才知道,是因為青藏科考期間,隊員們吃肉時舍不得把動物內臟扔了,“冰水里涮一涮就煮了吃,習慣了”。當年青藏科考的艱辛是后人難以想象的,“老青藏”們翻山、涉水,途中的驚心動魄是家常便飯。用馮祚建的俏皮話來說,科考就是“幾個玩命的司機和一群不怕死的乘客”。盡管如此,馮祚建依然不惜一切代價,一次又一次深入那里。1988年前后,全國上下掀起了出國熱?!鞍ⅠT,我過幾天去英國了!”“老馮,我準備去美國?!边@樣的聲音不絕于耳。當年,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一位從事小型動物分類的科學家看了馮祚建寫的文章,大為贊賞。他主動向馮祚建伸出橄欖枝,盛情邀請他到美國工作一年??纱藭r,時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的孫鴻烈正在組織喀喇昆侖山—昆侖山地區的科學考察,對于這片區域,馮祚建還沒有涉足?!榜T先生已經把半輩子的心血都耗在了青藏高原上,為的就是能夠盡可能全面地認識這個地方,喀喇昆侖山—昆侖山正是他非常想要彌補的又一塊空白?!?楊奇森說,“和去美國相比,他實在舍不得這么一個全面認知青藏高原物種的機會?!瘪T祚建覺得自己必須為國效力,如果同行不是看到了他的文章也不可能無緣無故邀請他訪學。所以,只有做好自己的事,才會得到別人尊重?!榜T先生常跟我們說,現在我們國家窮,別人出錢請你也是把你當三等公民看,每天吃個飯都去排隊等人家發餐券,我寧愿在自己家喝粥,做我自己的事?!边@些話深深印刻在了楊奇森的心里。直至退休,馮祚建幾乎把自己全部的學術生涯奉獻給了青藏高原,對哺乳動物物種多樣性、動物地理分布格局演變及動物資源利用和保護生物學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共鑒定了約230種獸類,這也為青藏高原自然保護區的建立,以及青藏高原國家重大工程如青藏鐵路、青藏公路建設中涉及的野生動物保護措施與技術路線制定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02.像父親一樣的導師20世紀90年代以后,年過五旬的馮祚建開始減少野外科考的時間,把工作重心轉移到了培養后輩上。楊奇森在成為馮祚建的博士生前,已經在原中科院西北高原所工作了一段時間,常在青海一帶開展野外研究。因此,楊奇森是帶著明確的問題進一步攻讀學位的。在他看來,導師馮祚建更像是一位工作上的大前輩,有問必答,傾囊相授,但絕不干預他的研究方向和內容。學生們可以盡情地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馮祚建對學生很無私。1993年,中國科學院外事局和工會專門組織了一次去英國的考察。院里和課題組各出一部分經費,所里把這個機會給了他。盡管此時馮祚建已經有了足夠的時間,但他依然選擇了放棄?!斑@兩年經費緊張,去十來天就要花兩萬多元,夠一個學生做兩年野外了,不值得?!倍鴹钇嫔褪鞘芤嬲咧??!榜T先生是導師,從另一個角度說更像一個老父親?!弊x博期間,楊奇森拖家帶口來到北京,家里條件并不好。自己也不富裕的馮祚建總是時不常地補貼楊奇森一家人的生活?!八牢液⒆舆€小,有時買兩條魚,有時買份白斬雞,悄悄放在我的辦公桌上?!敝钡?0多歲高齡,馮祚建還會瞞著楊奇森,帶著他組里的學生外出“打牙祭”。楊奇森后知后覺,才知老先生早已經和隔了輩的學生們打成了一片。馮祚建對年輕學生甚至是他們的下一代的關愛,也許源自一個家庭情結。1975年2月海城地震,整個華北地區都在防震抗震,人心惶惶。3月,馮祚建接到西藏科考的通知,此時,他的小兒子才剛滿3個月,但他并沒有為了家庭而選擇留守北京。而他的妻子也非常支持“科考成癮”的他,把尚未斷奶的兒子帶到了湖北親戚家。馮祚建只將他們母子送上火車便去往西藏。多少年來,馮祚建夫婦寄養孩子成了家常便飯。他們就像候鳥一樣,大人“西藏—北京”之間來回,孩子就在“北京—親戚家”之間往返。時間長了,年幼的孩子既不認識爸爸,也不認識媽媽,干脆把舅母稱為“廣州媽媽”。年輕時事業和家庭無法兩全,上了年紀的馮祚建總想著盡己所能關照他身邊的年輕人。03.未了的心愿20世紀90年代,分類學人才斷檔現象凸顯,這門傳統的學科開始走向沒落。當時的動物所也遇到了這樣的困境。能做脊椎動物分類學研究的人才出國了,年輕一代無法獨當一面,面臨退休的馮祚建根本離不開他的工作崗位?!袄舷壬挷徽f,退休后依然鼎力撐起了動物所標本館獸類標本鑒定的工作?!边@令當時剛開始負責標本館管理工作的喬格俠感激不已。他就像正式在崗人員一樣,每天坐著公交按時上下班。日常標本鑒定、野外標本鑒定、海關查獲物種的鑒定,來者不拒。特別是海關查貨的物種常常只有動物骨骼,沒有皮張,鑒定工作非常復雜,需要豐富的經驗?!榜T先生就像人肉X光機一樣,這本事誰也替代不了?!?單憑這一點,就讓喬格俠佩服得五體投地?!坝袝r候,科研人員一次野外考察帶回幾百件標本,整整鋪了一地,味道特別大,一般科研人都沒法長時間待在標本館,馮先生卻可以一直堅守崗位?!?喬格俠感嘆道。如今,標本館的管理員已經換了三四撥,動物所的年輕學生來了又走,但他們的分類學訓練都離不開馮祚建的幫助。也正因如此,動物所從老到少,幾乎無人不識這個與人為善、溫和得像藏羚羊一樣的馮祚建。分類學工作就是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不斷積累中體現它的價值,有了這一基礎,資源普查、利用,生物多樣性保護,甚至是微觀生物學的研究工作,才能有更好的支撐?!翱上У氖?,這項平凡卻偉大的工作,很少被人重視?!?喬格俠很遺憾,馮祚建的離開給標本館留下了難以彌補的缺憾。2007年,馮祚建和動物所其他12位平均年齡72歲的老科學家接下了一項高難度的工程——編纂《中華大典—生物學典—動物分典》。在幾千年中國古代大地上有多少動物物種曾與我們祖先同在?中國古代動物學緣起哪朝哪代?又為現代動物學奠定了怎樣的基礎?為了探究這些問題,老先生們需要在中國有文字以來至1911年間浩瀚的古代文獻中捕捉動物信息,將尋覓到的動物蹤跡進行鑒定和考證,并把它們一一對應到現代動物分類系統中進行整理。此后整整9年時間里,他們共收集整理了古代文獻資料近4000卷(冊),從中考證、厘定了古代動物1界16門50綱206目622科1500多種,在此基礎上,編纂了古代動物命名和分類體系、動物形態、動物解剖、動物生殖、動物生態、動物遺傳、動物進化、動物物候、動物地理、動物狩獵與保護、動物為害與防治及古代動物學人物傳記,共完成逾900萬字的編纂任務。這支年逾古稀的編纂隊伍中大多數人年老體弱,卻憑著一股信念堅持。當年,馮祚建回憶7位先生尚未完成這項任務帶著遺憾和不舍離世,禁不住潸然淚下。然而,2022年3月20日離世的馮祚建何嘗不是心愿未了?20多年前,由他負責的《中國動物志》獸類部分的其中兩卷至今尚未出版。退休后,已經過了課題申請年齡的馮祚建本不必擔起這項重任,無奈人才凋零,不得不“上”。就在編研過程中,他還因為一次出差突發大面積心梗,在病床上整整躺了一個月才有所好轉?!斑@是一個把分類學融進自己血液里的人?!眴谈駛b坦言,“可老先生終其一生的付出,敵不過傳承的斷檔?!眴谈駛b、楊格森等一線科研人員和已經為數不多的老一輩分類學家仍在努力呼吁,給這門擁有深厚傳統且重要的基礎學科一個存在和成長的空間。2022-05-07 11:594 瀏覽 · 0 收藏 -
哈佛博后加盟西湖大學,續寫多巴胺傳奇
膽堿可以讓多巴胺神經元的軸突末端直接產生動作電位,刺激多巴胺的同步釋放,同時實現對運動的精細調控?!弊鳛榈谝蛔髡呒婀餐ㄓ嵶髡叩墓鸫髮W博士后劉長亮說。目前,劉長亮已加盟西湖大學,將在回國之后組建團隊,繼續對腦內多巴胺與乙酰膽堿系統的相關領域展開深入研究。01.多巴胺!多巴胺!人們對“多巴胺”這個名詞耳熟能詳,還給它取了“快樂遞質”“愛情遞質”等昵稱?!按蠖鄶等藢Χ喟桶返睦斫?,就是能讓人產生快樂和興奮的物質?!眲㈤L亮說,“但事實上它作為一種神經遞質,能參與大腦活動的許多方面,與多種神經精神疾病也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北M管多巴胺可以說是一種“明星物質”,但科學家對它的認識,特別是信號傳導機制層面的研究,依舊相當匱乏。2005年,還是本科生的劉長亮來到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實習。有一天,他在師兄做實驗的示波器上,看到一個漂亮的波浪狀信號。駐足詢問之下,他才知道這就是多巴胺神經元在放電?!斑@不是我在教科書上看到的動作電位嗎?原來真的存在!”興奮之下,他主動和師兄搭起話來,從多巴胺聊到動作電位,再聊到電生理……用他自己的話講:“當時真是走不動道兒了!”2007年,劉長亮正式考上了上海藥物所的研究生,師從我國著名神經藥理學家金國章院士和鎮學初教授。當時他的研究方向主要是藥物成癮的神經網絡可塑性、神經元樹突振蕩的離子通道基礎?!爱敃r的工具和研究手段都比較有限,數據收集能力也不足。這就好比我只看到幾個像素,但卻試圖去描述整幅畫的內容。雖然可以講出很多故事,但由于自由度太大,很難證實或證偽,所以就很希望做些理論體系比較完備的研究?!?劉長亮說。這個夢想后來實現了。2013年,他開始在哈佛大學醫學院Pascal Kaeser教授的實驗室做博士后,主要研究突觸傳遞的生物物理和分子機制。而Kaeser的導師,正是以研究突觸傳遞聞名的2013年諾貝爾獎得主Thomas C. Südhof?!巴挥|傳遞是神經元的基本交流方式,該過程的基礎理論和實驗證據都非常扎實可靠,很符合我的研究喜好,但我內心深處還是覺得,多巴胺系統更有意思?!彼f。2015年,雖然Kaeser實驗室對多巴胺的研究基礎為零,劉長亮還是毅然開始了該領域的拓荒?!爱敃r,雖然大家對于多巴胺的功能和重要性已經取得了相當的認識,但對于其在末梢的釋放和調控機制卻只是照搬了經典突觸理論,沒有實際證據。而偏偏多巴胺的末梢又與經典突觸完全不同,套用的結果就是很多推論與事實不符。所以我覺得有必要重新審視多巴胺的信號傳導理論?!庇捎跊]有工作基礎,頭兩年主要是在開發和制造相關的工具:轉基因動物的培育,檢測手段的開發,超分辨顯微鏡的搭建,數據分析軟件的撰寫,理論的推導……“千頭萬緒,全部要從頭做起,也走了很多彎路,不過因為喜歡,倒也就沒覺得痛苦?!比缃?,劉長亮已經決定加盟西湖大學。他希望組建團隊進一步深入研究腦內多巴胺和乙酰膽堿系統的工作原理與相關疾病,把自己跟多巴胺的“緣分”續寫下去。02.“最順利”的投稿在哈佛,劉長亮以第一作者/通訊作者的身份至少發表了3篇關于多巴胺信號傳導的重要論文。2018年的 Cell 論文,首次描述了多巴胺釋放在亞細胞水平的時空特征。這篇論文被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評為研究亮點。2021年的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論文,提出了全新的多巴胺信號傳導模型。這個觀點引起了同行的廣泛關注,斯坦福大學著名神經科學家Andrew Huberman教授在其Huberman Lab Podcast (全美科學教育領域排行第一的播客)中大量引用了該文內容,并積極評價了文中觀點。2022年,就是最近的這篇 Science 論文,闡明了紋狀體乙酰膽堿神經元誘發末梢多巴胺釋放的機制。審稿人評價道:“這種現象可能會顛覆整個研究路線”“這篇論文有大量優質原始數據,任何研究多巴胺、紋狀體或相關疾病病理的人都會感興趣的?!薄拔覀冞@次審稿出乎意料的順利!”說起這次 Science 論文的發表,劉長亮深感慶幸。通常來講,這種跟經典理論有沖突的論文,在發表過程中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阻礙。但這一次,基本上第一輪審稿結束后,他們的論文就被接收了——中間大概只經歷了3個月?!拔覐膩頉]見過這么簡單的?!眲㈤L亮說。他認為,成功經驗在于“做好證據鏈”。在論文投稿之前,他們請教了同領域里的一眾大咖,收集了他們提出的各種意見。根據這些反饋,他提前做足了工作。第一階段的研究完成后,他們和合作者已經記錄到多巴胺神經元軸突末梢產生的動作電位,但他決定在電生理學的基礎之上,測試這種調控方式的功能。2020年3月,恰逢波士頓因新冠疫情封城。劉長亮閑著也是閑著,干脆試著用人工智能的方法分析小鼠行為,最終發現多巴胺的釋放和小鼠的移動方向表現出顯著的相關性。扎實的證據鏈和完整的故事,為后續的投稿流程打下了至關重要的基礎。03.看中西湖大學的“少年感”2022年是劉長亮人生的又一個轉折,他把自己人生的下一站選在了西湖大學?!拔骱髮W正在創造歷史,我不想錯過?!彼f。2015年,在施一公、陳十一、饒毅、潘建偉、錢穎一、張輝和王堅等7位科學家、企業家的倡議下,西湖大學開始籌辦。作為一所民辦高校,西湖大學是在廣泛的質疑和巨大的期待中成長起來的。在參加完西湖大學的面試后的一周左右,劉長亮就收到了offer。與此同時,他向已經在西湖大學就職的科學家朋友們做了一番了解,“所有人給我的反饋都非常積極!”劉長亮用“少年感”來形容自己選擇西湖大學的最終原因:“學校朝氣蓬勃、積極向上,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在這里可以做最想做的事情,沒有那么多條條框框?!毕駝㈤L亮這樣被西湖大學吸引的海外博后并不少。今年,僅在哈佛大學醫學院就有至少3名博后選擇了西湖大學。劉長亮希望今年秋天能夠攜全家回國?!拔艺跒榇藬€錢?!彼_玩笑說,“現在從美國回中國只能選擇直飛,機票價格不菲,而且很難買到,我們一家四口,大概要攢出一輛寶馬車才能回來?!薄澳愕募胰酥С帜慊貋韱??”面對這個問題,劉長亮輕松地一笑:“我的家人一直很支持我。我在哈佛做了近10年博后,是我太太為家庭解決了經濟問題,而且從未因為我的收入比她低就‘歧視’我?!眲㈤L亮的太太碩士畢業于復旦大學數理統計專業,在美國從事醫藥臨床方面的數據統計工作。對于放下這份事業回國,她也表現出很大的自信——“對于優秀的人才而言,如今國內的崗位和機會早已不是問題了?!?0年前,劉長亮來到哈佛大學醫學院時,導師Kaeser的實驗室剛剛開張,實驗室空空如也,連儀器設備都還沒有開箱。他是同導師一起,打掃實驗室、安裝儀器設備,白手起家把實驗室建立起來的。如今,他自己也即將成為一名新導師。好在西湖大學有太多的“新導師”,學校很貼心地為他們準備了詳盡的“新PI入職指南”。未來,除了繼續探索多巴胺領域外,劉長亮還打算把更多精力放在培養人才上:“我覺得年輕人是肯定會創造歷史的,如果將來我的學生能有世界級的發現,那對我來說將是最自豪的事情?!?nbsp;相關論文: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bn0532https://doi.org/10.1016/j.cell.2018.01.008https://doi.org/10.1038/s41583-021-00455-72022-05-07 11:233 瀏覽 · 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