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知名考研老師何凱文在個人微博曬出一張截圖,內容是一位82年的上海女博士發布的相親帖。
據了解,發布相親帖的女博士是在父母的一再催婚下,最后擬出了11個擇偶標準。一起來看看都有啥重點吧~
1.【上海人,身份證310開頭】一線城市戶口,土生土長的本地人。
2.【父母身份證310開頭】父母也是一線城市戶口,祖上也得是本地人。
3.【非知青】這一點有什么說法嗎?查了一下,可能和房子有關。
來源:華律網
4.【985本科及以上學歷】第一學歷也必須是高學歷!
5.【年薪稅后不低于100萬人民幣】據傳,整個上海年薪過百萬的有9萬多人。
6.【上海內環有三套以上三居室以上的新商品房或別墅】有這條件必須得是拆二代或富二代了(下附上海內環房價參考)。
來源:安居客
7. 會做家務
8. 包含外表在內的其他方面要求
9. 未婚
……
本來想看看現在博士相親都有啥要求,除了外貌身高是父母所給,個人決定不了,其他方面努努力也許咱們能夠得上。結果全部看下來,恐怕只有會做家務這個容易一點兒。
01.
要求這么高,真能找到這個人嗎?
【數據分析】:上海市常住人口約2500萬,其中戶籍人口約1500萬,假定男女性別均等平分,在750萬男性中,滿足第九條要求的1980~1982年生人的,假定是3%,就是22.5萬,整個上海年薪過百萬的據傳是9萬多人……按比例算后,大概有幾千男性同胞脫穎而出!
然后還要進一步篩選↓
“有三套上海內環三居室的”“180以上的”“沒結過婚的”“不戴眼鏡的”“本科是985的”“皮膚不黑的”“牙齒整齊”“長相帥氣的”……
算到這里,我已經相信82年的上海女博士不是真的想結婚了……這些望塵莫及的高標準,恐怕只是搪塞家長的假言說辭。
不過,女博士的相親門檻如此嚴格,男博士也大差不離。
在江蘇衛視的《新相親大會》節目中,“滅燈小能手”鄭博士的part也因其太過耿直,而被網友調侃“憑本事單身”。
來源:微博
我們發現,男博士的的擇偶標準與女博士側重點也不一樣,男博士對于另一半的要求往往是:長的漂亮、年齡不能太大、有共同語言、會操持家務等,至于的學歷的話,無太大要求;而女博士找另一半,一般要對方研究生學歷起。
有人說,“相親給人貼標簽,是把自我商品化”,但高知人群往往自身條件要優于普通人,不多加一些硬性門檻,強行和不適合的人在一起,也只是浪費雙方時間。
曾有男博士在論壇吐槽,說自己當初看臉和性格,找了一個中專文憑的女朋友,但是日常相處中,對方除了生活瑣碎上還可以說兩句,精神上的話題,常常聊不到一起。什么實驗室,什么論文,不如聊聊“哪個明星又因為出軌上熱搜”了吧……
雖然說博士相親時的硬性標準不代表一切,也不應認同它們把人分三六九等,但在彼此尚未了解的情況下,至少學歷與家庭條件的背后,往往代表著相似的成長軌跡,與更大可能性可以重合的三觀。
尤其是在博士群體中。
知乎某博士用戶的回答
如果志趣相投都難,尚且不能站在相同的高度理解對方的思想,又如何與之共度余生呢?
在過去,受傳統觀念“門當戶對”的影響,很多人反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創作了諸如《牛郎織女》《孔雀東南飛》《梁?!返确纯故浪椎膼矍樯裨拏髡f。
但在現代自由戀愛的背景下,「門當戶對」背后真正的含義,其實更多意味著「勢均力敵」。
“我很優秀,所以我想找一個足夠優秀的伴侶,一起努力生活?!?/span>
02.
高端人士的相親,無疑是一場資源互換?
其他領域的相親,又何嘗不是把自己所有的優勢都擺出來,以求「匹配」最佳伴侶——
比如,行業層面的相親,各種CPA證書、法考證書、高級職稱、收入級別是P3還是P4讓人眼花繚亂;
比如,城市“相親角”的大爺大媽,也同樣樂意向看上的青年才俊“砸”去自家孩子的戶口和房產證。
除了少部分人能夠在讀書時遇到所謂“真愛”,磕磕絆絆,最終修成正果;因生活學習的瑣碎或家庭教育,而感情層面上留有大片空白、無暇旁顧佳人的年輕人,才是這個社會的大多數。
就拿普通人家的碩博人士來說,基本徘徊在大廠“996”與點燈油熬科研的兩種生活之間,人生前三十年只能不斷積極進取,為自己日后生存積累生活的資本。
無奈的是,我們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也沒有開闊的社交環境,去接觸更多的人。
那些我們為「獨立自主」消耗的精力與寂寞的時光,似乎與個人的情感需求,打了一個時間差。
所以,在我國離婚率年年高升、結婚率卻不斷下降的現狀下,高知人群在面對婚姻話題時,有能力提出相互匹配的更高條件,其目的,實質是為了構建更加穩定的婚姻關系。
今日的硬性標準,很難說不會成為日后必需的溝通橋梁。
當然這并不是為“相親標簽化”說好話,而是在解釋博士相親也這么“內卷”的現實性。本身就是三高人群(高學歷、高智商、高收入)的碩博人才,因為自身優秀所以才比普通人多了選擇,“優中擇優,人之常情”。
人性復雜,感情更甚。
當社會推著我們不得以加速前進時,以這樣“看簡歷”篩對象的方式,代替奮不顧身地駐足回頭,成本更低,賭運更大。
高學歷人士找對象并不容易,從科學上分析:片刻得到的歡愉,生成的是“多巴胺”(dopamine);而通過努力或者“斷舍離”得到的快樂,生成的是“內酚酞”(endorphin)。
對于碩博人士來說,學術與科研成果帶來的快樂已是后者,而愛情,對所有人來說都是后者。
03.
碩博人士應該如何努力拓展社交,找到命運里那個TA?
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比如讀書、音樂、健身、游戲等。
越多的興趣發展,越能認識不同領域的人群。
積極加入相關論壇、社群、參加相關活動。
我曾有不少好友在某音樂/游戲/健身房等社交平臺認識了現任對象,同樣的品味和生活習慣,很容易找到那個與你有著共鳴的人。
多與身邊朋友交流,提高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情商、聆聽和表達能力。
也許你在不久就會遇到一個心儀的那個TA,但是怎么留住TA,就看自己怎么發揮啦~
最后想說一句,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于自己的生活,而不是用來關注別人的生活。希望大家在努力生活的同時,都能遇到有緣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