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 我們不引戰,沒有性別歧視,只客觀剖析博士尋找教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 壹 ·
偏見無處不在
近日,來自某985高校的本科生成功獲得北大保研資格,在查看北大導師檔案時,這位同學發現一位導師的本科學歷是湘潭大學,認為導師的水平不行,學校篩選導師時水平甚至步入深圳中學,提議北大整頓師資力量。
該帖發出后遭到網友怒懟,多數網友認為該學生存在學歷歧視,帖中提到的教授本碩畢業于湘潭大學,而湘潭大學的數學系曾培養出袁亞湘和周向宇兩位院士,9位國家杰出青年;僅僅因為本碩不是清北就對“業內大佬”存在偏見,顯得“無知而又可愛”。
關于學歷歧視的問題這里先按下不表,今天我們討論的是另外一種更煩人的歧視——高校招聘中的性別歧視問題。
什么?都博士畢業了,還會受到性別歧視?
· 貳 ·
博士招聘也存在性別歧視!
早前一篇報道《求職呵,請別把我們擋在門外》在網上引起熱議,性別歧視這個話題一度沖上熱搜。文中提到“清華大學研究生、本科畢業于京外的985名校,找工作對這樣的“天之驕女”來說似乎輕而易舉。然而,一路的摸爬滾打讓她逐漸認清現狀:找份好工作,不容易;女生想找份好工作,更不容易。
一位雙一流學校畢業的師姐,手握2篇SCI和2篇C刊文章,在瀏覽中部某師范類211高校的招聘簡章后,覺得自己的條件能夠到,滿心歡喜的投簡歷,面試,本以為能夠得償所愿得到心儀的offer,卻在最后一輪被刷,通過內部人員“打聽”后得知,單位更傾向于要男生。
小編在求職中也見識過這種性別歧視,很多高校和城市在正式招聘前會舉辦一場人才交流會,這種交流會是包來回路費和住宿。目標是西部某師范類高校,在投簡歷后很快收到了回復,有位女同學知道這個消息后想一同前往,小編便聯系對方的人事老師,得到的回復是:“另一位同學是女博士?不好意思啊,因為我們更想招一位男博士,所以不能答應您的請求”。
招聘中遇到的性別歧視是屢見不鮮,有些單位會表述很直白,有些單位則在簡歷篩選或者面試中用各種理由將女生篩選出去。如某高校的工作郵箱,直接寫明應屆、男生,北方某211高校的博士輔導員招聘寫的更“委婉”,“適合男生報考”,知乎上某航的某位同學檢索招聘群,肉眼可見的很多崗位只要求男生。
圖源知乎
· 叁 ·
高校為什么更喜歡男生?
01.婚育問題
不管是本科直博、碩博連讀還是正常統考讀到博士女性同胞都到了適婚適育的年齡,特別是博士畢業后,更是適合生育的最佳年齡,很多在博士期間不敢生育的女博士都想著找到一份高校穩定的教職后再生育;這種情況在很大程度上給用人單位造成了一定的困難,招聘到的女博士進來后都先去休產假,學院的任務沒有更多的人力去完成,給其他老師造成了一定的壓力。這就導致更多的用人單位偏向于招男博士,不存在休產假的問題。
用人單位經常會將女博士的婚育狀況作為是否聘用的一個標準,是否準備入職后生孩子成為面試環節一個必要的問題,國家三胎政策后,這些問題更加成為明確的規則。女博士就業難度鏈條:未結婚未生子>已經結婚未生育>已結婚已生育
02.平衡教師或科研人員性別比例
某些高校的一些專業在早期招聘時沒有兼顧性別平衡等問題,等發展一定階段后發現學院內部女性教師性別比例較高,在處理一些諸如實驗室器材搬運等體力勞動時,往往力不從心。所以在后期招聘中可能會增加性別限制,提高男性教師的比例。
03.男性更能拼(科研能力更強)?
相關資料顯示,截至到2020年一共有約900名科學家獲得了諾貝爾科學獎,其中女性科學家比例僅占總數的6%。瑞典皇家科學院主席認為科學本身由西歐和北美主導,如《自然》雜志的作者列表里,僅有不到15%是女性。國內的數據也顯示,兩院院士中僅有5%的女性院士,自國家杰出青年基金設立20年來,僅有約8%左右的女性獲得該項目。
這種背景下,眾多的招聘單位認為男性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潛力高于女性,在招聘中也會存在這種刻板影響,進而形成性別歧視。
很多高校正在推行各種改革,鐵飯碗正在逐漸變的不那么鐵,僅有的崗位也需要高強度的競爭獲取,特別是沿海地區三大城市群競爭更為激烈,從前兩年的招聘“土博”到這兩年優先要“海龜”,“土博”先去“博后”完了再參與競聘,這種競爭給高校帶來了巨大的“成果福利”,但卻使得“土博”想要獲得教職更難。
在面對當前這種競爭壓力時,女性博士往往同時還要兼顧家庭、結婚和生育等問題,這就造成了男性博士在競聘中存在某些天然優勢,再加上“爆肝”能力強,就形成了無形的“性別歧視”。此外,我們依然生活在一個充斥著傳統觀念的社會里,男性在外打拼事業,女性顧家的觀念依舊存在,這也可能是導致招聘更偏愛男性的原因之一。
· 肆 ·
女博士也有一些優勢
01.基金申請年齡限制
國外相關學者發現科學界女性科學家群體存在特殊的分布結構“泄露的管道”,即隨著學術地位的提高,女性的人數和比例越來越少。這一現象在我國同樣存在,并引起了相關人員的重視。
為解決這個問題,自2011年開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決定將青年基金女性的申請年齡從原先的35歲以下放寬到40歲以下;2012年又將新設立的優秀青年基金申請年齡調整為男性38歲以下,女性40歲以下。這一舉措顯著的提高了女性科研人員的資助率。
02.組織結構權衡方面的優勢
在單位的組織結構中,特別是領導組織中,為了性別、政治面貌等要素的平衡,女性和不同的政治面貌的群體會有一定的優勢。另外,一些重要會議在選擇參會人員時,為了確保性別平衡,會規定女性參會人員的比例,這時如果具有同樣的科研成果和水平,女性會更具有優勢。
· 伍 ·
如何規避這種歧視?
01.變強!
讓自己更強大是消除歧視的第一條路徑!優秀的女科研人員不在少數,從清華跳槽的顏寧教授,這兩天網上很火的最美博士后,都是我們廣大女博士學習的榜樣。
如果我們畢業的時候手握幾篇高分高質量論文,參加了眾多高手云集的國際會議,獲得了省級優秀畢業生,那你的簡歷會對招聘單位的老師形成很強的沖擊力,用人單位會想辦法留住你,同時在應聘中也會有更多的主動權,PK掉很多成果一般的男博士。引用文雙春教授的一句話來激勵大家:博士找工作,牛B的談價錢,不牛的講道理。
02.選擇更加注重公平的高校
如果我們在應聘中遇到了不公平的性別歧視,對這個崗位也不是特別鐘情,可以選擇果斷的離開,因為存在這種性別歧視的單位,在職稱評審,資源配置方面也會多多少少存在一定程度的性別歧視。一方面得到這個崗位存在一定的難度,另一方面,加入后職稱的提升和崗位的升遷也會受到巨大的阻力。
因此,如果遇到存在這種歧視的單位,可以選擇更加注重公平的高校作為目標,這樣不僅在崗位應聘中更加公平,在入職后崗位升遷也更加順暢。
03.有計劃的婚育
這條建議那些篤定丁克的女博士們可以忽略,主要針對有生育計劃,但還沒實施的博士群體。有條件有能力的情況下,可以進行有計劃的生育,避開求職就業等人生的關鍵節點,盡量減少因為生育問題帶來的求職困擾。
04.“逃離科研”,尋找更適合自己的路
從近些年教育部公布的統計數據來看,我國高校提供的教師崗位數量約在39500(2018年)左右,而從歷年博士畢業生人數呈現出緩慢上升的趨勢,2018年高校博士畢業生人數已經超過6萬人,約有1/3的人必然得不到高校的教師崗位,加上COVID-19的影響,歸國的“海龜”連年激增,這就導致高校招聘中的“買方市場”情況更加凸顯。
同時,由于沒有遇到合適自己的導師,沒有發表高質量的論文,對科研失去了興趣,也使得更多的博士畢業生失去了去高校工作的欲望。因此,近些年越來越多的畢業博士生選擇了“逃離科研”。當然選擇逃離并不意味著躺平,去其他工作單位或許能夠找到更好的崗位,更好的實在自我價值服務社會,完成自己的人生理想。
身邊的博士朋友已經在表示:深圳30W的中學教師編,真的很香!,沿海城市的公務員也真的很香!畢竟宇宙盡頭是考公!
05.站出來,維權
近日,全國婦聯、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合印發《關于做好女性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共同推進女性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完善對女性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的支持舉措,促進女性高校畢業生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
要做好就業幫扶,對就業困難的女性高校畢業生提供就業援助,根據不同困難狀況,分類開展就業幫扶。要強化市場監管,暢通投訴舉報渠道,對反映涉及就業性別歧視的問題及時核查處理,對涉嫌就業性別歧視的用人單位實施聯合約談。因此,當遇到高校招聘中的“性別歧視”時,不妨為自己爭取一把,對“歧視”say no!(案例:中國就業性別歧視第一案和解)
結語
不管怎樣,希望經歷過讀博洗禮的各位女博士可以發表更多的高質量paper,能找到心儀的崗位,大家都擁有光明的前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