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求職百態:碩士就業難,博士卡年齡
2022年即將過半,今年上半年的求職情況如何?都找到工作了嗎?小高和高校人才網的碩博人才聊了聊,當中有人歡喜有人愁,在這里分享幾個碩博求職的經歷,以供參考。
杰森
985新聞傳播學碩士,29歲,求職中
今年參加了幾場碩博招聘會,但都失望而歸,主要是沒怎么深入交流就能感覺到對方不想要你,雖然是碩博專場的招聘會,但其實很多招聘崗位都面向博士,碩士幾乎不怎么考慮,除非你有亮眼的成果或title。招聘會里,周圍都是博士在跟你競爭,求職壓力確實很大。
跟博士比,沒人家專業,那么多博士應聘,人家單位為什么要招你呢;去跟本科生比吧,又沒人家年輕,有些用人單位擔心碩士眼高手低,即使招進來也做不長久,寧愿招個本科生,感覺碩士求職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處境。那段時間第一次對自己的未來產生了懷疑。
現在?習慣了,受挫太久就知道,焦慮也沒用,只能看一步走一步了。
高翰
工科博士,32歲,就職企業
我是在工作了三年的時候決心讀博的,當時想的是如果能讀個博士,未來職業發展應該能更好,但是我沒想到過了三年,求職競爭大多了。而且因為讀得晚了,所以畢業就成了“大齡博士”,面臨35歲職場危機,年齡成為了博士求職的劣勢。
我不后悔讀博,但如果有機會的話,會早點讀。也奉勸后來人,早點做好規劃,像考公、進高校都有年齡限制,有些職業早占坑的好,高學歷未必能帶來高回報,甚至讀完博出來求職,反而比不過別人的年齡優勢。
所以要想清楚,你未來的求職方向是什么,學歷是否對這個職業或行業有幫助,然后再朝這個方向一點點貼近。像我這樣,就屬于走了彎路的,雖然最后找到工作,但在之前也經歷了很多挫折。
小蘭
海歸碩士,26歲,考慮offer中
畢業前就計劃好了回國求職,但是疫情還是耽誤了很多事情,一些招聘會延期,求職的渠道就少了,面試的成本也增加了,投了很多簡歷,大多沒有回音。確實能感覺到今年競爭比較大,海歸求職也沒那么吃香了,收到過offer但都不是特別滿意。
我現在在做自己的自媒體賬號,本來是想記錄自己坎坷的碩士求職之路,沒想到還挺受歡迎,看到一些評論特別有共鳴,現在也會分享一些自己作為海歸碩士的求職經驗給大家??吹贸鰜?,大家找工作都不容易。
一開始我也會焦慮,現在學會躺平了,只希望疫情快點過去,大家健健康康,各行各業能夠快點恢復。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名字均為化名)
02.
求職難:找不到工作怎么辦?
身邊有碩博人才求助:找不到工作,每天都很焦慮,該怎么辦?
相信許多人都能感受到今年就業形勢嚴峻,而就業難的局面是多種因素疊加造成的。
經濟下行,許多行業崗位都在縮減,有限的崗位難以吸納龐大的就業規模。與此同時,疫情多點散發也增加了實習、求職的難度。
人才需求減少,人才供給卻大幅增加。
根據教育部預計,2022屆高校畢業生規模為1076萬人,同比增加167萬,規模和增量均創歷史新高。
而根據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發布的數據顯示,疫情后海外留學生回國人數激增,2021年回國就業的留學生人數已經突破百萬。
再加上疫情、政策以及行業自身原因,不少人面臨裁員、轉行,成為了再就業人群……
所以在當下這個環境找不到工作也實屬正常,畢竟現實條件是客觀存在的,各位求職者只能努力適應,積極求變。
- 對于博士,求職方向主要以高校、科研機構為主,這類崗位受疫情影響較少,但架不住應聘的人多,想獲得教職,主要取決于個人水平,成果是硬條件。
- 對于碩士,就業市場“兩頭熱中間冷”——博士和技工比本科和碩士搶手,碩士求職者處于尷尬境況,需要適當調整求職策略,降低心理預期。
建議求職者:
要從心態上調整自己,無需過于焦慮,提高抗壓能力才能從容面對求職;
不必拘泥于自身專業,可以從個人價值、自我實現等出發,規劃自己的求職方向;
保持積極的態度,善用各種資源,不放棄每一次求職的機會;
在校內爭取機會參與實踐活動,為日后求職增加經驗。
祝愿正在找工作的你能夠早日獲得心儀的offer!
▍往期內容
>>《高學歷群體就業困難:35歲真的是道坎嗎?丨高才情報局第26期》
>>《深圳之后,這座GDP大市也傳出教師降薪,是個例還是普遍現象?丨高才情報局第2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