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高校教師是博士就業的最好歸宿,越來越多博士選擇到高校當教師,就業競爭愈發激烈。教師崗位“僧多粥少”,許多人一職難求。
然而,卻有人靠走后門輕松進入高校教師崗?
近日,有傳陜西理工大學招聘3名教師,其中2人是領導子女,引起網友關注和質疑。
對此,陜西理工大學于5月24日在微博發布回應:“學校獲知這一情況后高度重視,立即成立了專門調查組,已開始針對微博反映的問題逐一進行調查核實。一旦形成調查結論,將在第一時間向社會公布”
圖源:陜西理工大學 微博
截止本文發稿前,陜西理工大學暫未對外公布調查結果。而針對此事,網友們各有各的意見:
- 有人認為,3名教師中有2人是領導子女,這個幾率太大,即使公布調查結果不存在問題也難以服眾。
- 也有人認為,只要領導子女是靠實力進去的就行,不能因為他們父母是領導就不讓他們應聘高校教師崗。
- 還有人認為,雖然“舉賢不避親”,但考核過程無法保證公正,高校教師招聘應該避嫌。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9年,中共中央組織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發布的《事業單位人事管理回避規定》提出,如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存在親屬關系是需要回避的,但只限于特定崗位。而本事件中的雙方關系不屬于規定中提到的情況。
不過,網友的擔心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招聘結果3名教師有2人是領導子女。假如真的是靠走后門進了高校,意味著通過不正當手段破壞了高校求職的公平性,在當下高校教師崗位競爭如此激烈的情況下,辛辛苦苦準備,卻敵不過“走后門”,實在讓人心寒。
無論結果如何,網友們的擔心本質是信任被打破。一旦信任被打破,恐怕我們還要問一個問題:高校教師崗位走后門進去的多嗎?
01.
靠走后門進高校當教師可行嗎?
高才之前發布的文章《教師崗位內定?不靠關系還能進高校嗎?》中曾經提到,人脈關系是求職的墊腳石,如果有人幫忙牽頭搭橋,自然會增加“被看見”的機會,求職成功的可能也會更高。
這里說的“靠關系”相當于引薦,在水平條件差不多的情況下,有關系的確實可能會優先考慮。
注意,是在雙方條件差不多的情況下,畢竟高校也要考慮自身建設問題,不會無緣無故招個混飯吃的人進來。而且高校教師崗從筆試到面試有重重篩選,求職者確實不需要焦慮于教師崗位內定的問題。
但,也可能存在例外。
靠關系和走后門的區別就在于,前者是通過人脈引薦,但后者只是走個形式。
有網友講述了高校教師應聘經歷,稱自己感到深深的欺騙。
首先,在筆試上,主觀題占了75分,過高的分值意味著主觀操控的可能性更高;
其次,在結果上,第一名與第二名的分值相差10分,而第二名到第五名各自相差不超過3分。
偶然可以說是巧合,但是該名網友繼續翻查該高校公布的應聘者分數后,卻發現了更多不合理的地方以及規律。
錄取1人時,第一名超過第二名十幾分,而往后排名的人,分數卻相差不大;
錄取2人時,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分數遠超第三名,而第三名之后的分數則十分接近。
圖源:知乎@考博時光筆記
雖然有個人揣測的因素,但高校招聘實際操作中確實是可能存在漏洞的。陜西理工大學“招聘3名教師,2人是領導子女”事件中也有類似問題。
一名進入試講環節的應聘者小寧向媒體講述:“我準備試講時,老師是直接拿了一個考題給我?!毙幵浉械郊{悶:為什么不是自己抽取考題。最后,小寧因為試講分數排名較低,沒有進入面試環節。
而根據5月12日陜西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發布的公告,“正式考察包括試講(專業技能測試)和面試(科研潛力及綜合素養考察)兩部分。其中試講順序和講授題目是現場抽取,抽取題目后,準備20分鐘,對所抽取題目現場模擬授課,每人試講時間10分鐘?!?/span>
02.
面對不公平競爭,高校求職者該怎么辦?
對于大部分高校教師崗位而言,走后門并不是一條常規的道路,但這并不表示這種方式不存在,如果真的遇上,各位高校求職者又應該怎么辦?
首先,求職者要有抵制走后門行為的意識,對于這樣的潛規則,絕不可以沉默啞忍,習以為常。就比如陜西理工大學“招聘3名教師,2人是領導子女”事件,曝光出來才會引起重視和調查。減低社會容忍度,才能提高走后門的成本。
其次,靠個人是無法改變不良風氣的,很多時候我們只能在規則中生存。當你的能力足夠強,才有可能去對抗潛規則。當然,這只限于不那么“離譜”的高校,如果真的遇到走形式、任人唯親的高校招聘,即使被刷下,也不必惱恨,反而應該慶幸!
最后,努力去好的學校。俗話說“廟小妖風大”,水平較次的高??隙ú蝗?85/211高校來的規范。越好的學校,在用人這方面也會越公平,因為好學校更關注科研產量和質量,師資團隊的建設,選賢舉能,杜絕魚目混珠的情況。
也希望陜西理工大學能夠給出一個服眾的調查結果,不僅為自己的聲譽,也為讓有意求職高校教師的人相信,自己的努力不會白費。
▍往期內容
>>《2022年碩博求職結果如何?都找到工作了嗎?丨高才情報局第27期》
>>《高學歷群體就業困難:35歲真的是道坎嗎?丨高才情報局第2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