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碩快成“八年抗戰”,本盼望著能夠早點讀完博士,開啟新的人生篇章,可不曾想到博士的“基本學制”被延長。拋開博士本身的畢業難度不說,這種變化無疑引起了不小的爭議,成為了困擾著廣大“在讀”和“準備申博”人群的一個導火索。
下面就跟著小博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壹 ·
學制延長、最長修業年限縮短
01.政策不斷調整,延長是大勢所趨
1981年
教育部規定博士生的學習年限一般2至3年
1986年
調整博士學習為3年左右為宜
1998年
明確了全日制博士為3-4年;碩博連讀為5-6年,并且可根據實際情況允許研究生提前或延期畢業
2000年后
各學校開始自行規定學習年限,變得彈性制
比如:北京大學在2004年、復旦大學在2011年、廈門大學在2014年分別宣布延長博士生學制至4年。
圖源:北京大學 2022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
圖源:中國人民大學 2022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
目前,在我國42所“雙一流”建設高校中,共有29所高校實行四年博士學制,7所高校實行3-4年彈性學制,分別是: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天津大學、吉林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中山大學、四川大學,以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東南大學(臨床博士)、武漢大學(部分專業)三所高校的部分專業。
注意:這里的“彈性學制”是指最短修學年限在3-4年間波動,優秀的博士生如果提前完成了所有的學業任務,可以申請3年就畢業。
因此,博士“四年學制”已成為國內高校的主流學制。
02.最揪心——最長修學年限縮短
其實,這才是痛點所在,最長有效修業年限由8年縮短為6年后,特別的優秀的學生確實做到了提前畢業,但對于大多數“普通博士”來說,噩夢才剛剛開始。
過去至少還有“熬一熬、拖一拖”的時間資本,現在也化作了泡影,再不抓緊,就很可能被清退。
· 貳 ·
“改革”的原因與影響
認識到了它的影響,還需要進一步了解其變化的原因是什么,這樣才能更加全面客觀的認識到這種“變革”。
01.主觀因素
▍喚醒“普通博士”的危機意識
過去的培養機制,由于時間跨度較大,常常會造成兩種極端:
“優秀博士”——一如既往的優秀,三四年就順利畢業。
“普通博士”——覺得“畢業尚早”,容易懈怠,經常拖個七八年,然而真正在搞研究的時間也就是最后兩三年,之前的時間就這樣白白浪費。
改革將修學年限從“3-8年”調整到“4-6年”后:
其實不會對“優秀的博士”造成實質上的影響(3年畢業、4年畢業,都是佼佼者);卻能從觀念意識上對人數占多的“普通博士”形成“壓力”——“我得抓緊了、懈怠就要面臨一堆麻煩事兒”。這無疑以一種“提醒”的方式讓這類群體產生最大程度的自覺。
▍與世界前沿接軌(借鑒美國等地區的經驗)
美國的博士生的培養周期其實比較長。2017年美國不同學科類型博士學位完成時間:
來源:SED(Surveyof Earned Doctorates)調查數據,McBrayerJ S, Melton T D, Calhoun D W, et al. The Correlation betweenSelf-Efficacy and Time to Degree Completion of Educational LeadershipDoctoral Studen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octoral Studies,2018, 13: 413-439.McBrayerJ S, Melton T D, Calhoun D W, et al. The Correlation betweenSelf-Efficacy and Time to Degree Completion of Educational LeadershipDoctoral Studen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octoral Studies,2018, 13: 413-439.
美國制定了嚴格的博士生篩選和淘汰制度——“前兩年的課程學習+中期資格考試+論文研究階段”。這一機制雖然殘酷,卻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研究生水平和質量,避免博士生們耗費了昂貴的時間成本,在讀博的中后期才發現自己不適合科研。
近年來國內的改革,包括之前的培養模式,無疑是借鑒了發達國家和地區比較成熟的教育管理體系,并且還在不斷的摸索中。
▍為了更好的科研成果產出
科研是一件耗費時間和精力的事,三年的時間就想讓博士生們做出高水平科研成果,也許只有少數人能達到。而明面上“整3年”的博士時間里:有近1年的課程學習時間,真正專心用于科研的時間其實只有兩年(這還只是近乎理想的狀態下),且投入并不一定就有成果回報。
理工科博士生的實驗要求高,實驗結果的不確定性強,需要預留出一定的時間來容錯。延長學制后,學生能有更充足的時間進行科研訓練、搜集材料和撰寫學位論文。學習及科研心態放穩了,才更有可能發表優質文章,就業時也能擁有更多優勢。
02.客觀因素
▍原學制與實際修學情況不符
來源:李珍艷,等.基于大數據的博士學位攻讀年限監測預警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0(05):15-23.
不同學科門類攻讀年限差異較大,平均攻讀年限較長的學科門類有工學、軍事學和管理學,平均攻讀年限最短的學科門類為醫學。
近10年(2008-2018)內,我國博士研究生攻讀年限中位數為3.75年,明顯長于3年。
來源:李珍艷,等.《基于大數據的博士學位攻讀年限監測預警分析》
同時,博士研究生的攻讀年限也一直呈增長趨勢:3年內獲博士學位的人數占當年全體獲博士學位研究生的比例從2008學年的36.88%降至了2017學年的27.24%;攻讀年限超過8年的比例由2008學年的2.93%上升為2017學年的6.50%。
▍延遲畢業率居高不下
延畢率居高不下,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大“常規現象”,長久下去顯然會對博士生的培養體系帶來不小的沖擊。因此,一定程度上“縮短最長修業年限”,也是“不得已之舉”,與其說是一種“強制性”的措施,倒不如把它視為“面對這種高延畢率而邁出的關鍵探索之步”。
▍就業形式嚴峻所迫
近年來就業形勢比較嚴峻已成社會共識。既然高校畢業生面向就業市場的壓力較大,通過“延長學制”的措施由學校來承擔一部分繼續教育的責任對緩解就業壓力也顯得很有必要。
另一方面,在校博士生一旦超過基本學制,國家財政投資便無法提供超過學制的住宿、津貼保障,導致許多博士生在學期間為生計奔波,無法投入更多的精力于學習和研究之中。
延長學制意味著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學生的利益,為科研保駕護航。
03.帶來的結果
(1)對學生
先來看看同學們是怎么說的吧:
▍利
督促學生重視自己學業
享受多一年的學校住宿
促進學術成果的產出
勸退一些只為“混個學位”的人
▍弊
被“清退”的壓力增大
加重生活、經濟壓力(尤其對于成家的人)
對“優質博士生”不利,即使提前完成了學業也不能提前申請畢業
競爭更激烈、科研要求更高
(2)對導師
▍利
科研效率提高,易出成果
學生更自覺、老師的督導壓力減輕
學生呆的基本時間變長,有助于跟進較長周期的科研項目
▍弊
博士招生名額更新變慢,博導資源變得緊張
承擔學生被“清退”后的名譽損失風險
對博導培養學生的能力要求提高
總的來看,“博士學制的延長”以及“最長修業年限的縮短”是把雙刃劍,不能片面的判斷其好壞與否,需要結合個人的實際情況去看待這件事對自己帶來的直接和間接的影響。
03.那么“改革”對于緩解“考博熱”會有幫助嗎?
小博認為,“改革”能讓一部分“讀博意愿”不是特別強的人,“讀博目的”只為拿證的人,自身“能力”深感有限的人,產生動搖,并在一定程度上打消這類人的讀博念想。
但是對“考博熱”的緩解可能收效甚微,畢竟從長遠來看,讀博是對未來的一種投資,也是學術進修的必經之路,懷著這樣的夢想的人還是占據了多數。
04.會引起新一輪的“延長學制”嗎?
學制改革,是針對當前國內博士教育現狀做出的調整措施,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因此不能排除的是,在未來,這種趨勢還將持續下去,以更好地適應國情和國內的教育現狀。但是無需過度擔心,任何改革都有一個調試的過程,廣大博士生們只要靜觀其變就好。
· 叁 ·
如何應對
01.還未讀博的人
(1)選擇要慎之又重
“申請-考核”制,本就提高了博士生入學的門檻,再配套上現今的“學制改革”,無疑構成了保證博士生培養質量的“雙保險”。因此,想隨便“劃水”顯然不可行,難度高(修學年限短)、風險大(被清退)。想在職讀博,更要衡量清楚自身的經濟情況和科研功底,避免兩頭受挫。
(2)確定要讀,充分準備
首先是思想上的準備,從即將準備踏入博士科研生涯的第一步起,就要有個打“持久戰”的心理認知;其次是個人科研能力的夯實,打鐵還需自身硬,從準備初審材料開始,就要分秒必爭地積累自己的理論素養。
(3)優先“碩博連讀”或“直博”
尤其針對碩士剛入學、以及本科階段的同學們,選擇碩博連讀或者直接攻博的方式接受博士教育,能減少“本-碩-博”分段式培養帶來的時間消耗,當然這對學生的專業素養和職業規劃有了更高的要求。注意:提前邁入“博士圈”有風險,一定要向師長多方“取經”。
(4)選擇彈性學制的高校
像小博前文提到的“7+3”高校,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天津大學、吉林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中山大學、四川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東南大學(臨床博士)、武漢大學(部分專業)以及華中師范大學、陜西師范大學等設置彈性學制的高校,可以更好地適應不同人群的畢業年限需求。
02.剛好趕上“改革”已經讀博的的博士新生人
(1)認知要全面
不管你是科研達人還是科研新手,首先要去了解自己所讀學院、專業的“延畢率”是多少.
(2)規劃要細致、長遠
每個學期的科研、學業安排,細到月目標、周目標,以及目光放遠至“論文完成的時間”,都要制定出來。
(3)允許容錯
明確自己專業的最長修業年限后,勢必要在“個人規劃中”提前至少一年完成所有的學業,為科研、實驗中出現的任何意外留出容錯的時間。
(4)提高抗挫能力
即使面臨“科研受挫、即將延畢”的情況,也要時刻告訴自己“這是正?,F象”,只要還沒被“清退”,就一定是在“可控范圍內”。
(5)隨時自審自查
大、小論文的進度,每月都要跟進落實,以便隨時調整,即使萌生了“主動退學”的念頭,也需要盡早為宜,將損失降到最低。
(6)合作共贏
永遠記住不要一個人“埋頭苦干”,只要做到至少每隔2個月與導師碰面、交流,科研進度就會得到保障和監督,畢業自然順理成章。
03.博士老生
已經就讀的老生們雖然不受學制政策的直接影響,但是依然需要了解這項改革背后的原因和目的,并以此為信號提醒自己珍惜科研的時間、重視學業,盡早拿到博士雙證才是明智之選?。?!
總之,在讀的博士生們應該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調整心態以面對讀博過程中的各種挫敗及壓力,迎難而上。
· 肆 ·
應該達成共識
博士學制的改革,勢必將“嚴進嚴出”的管理常態貫徹下去,成為博士研究生高質量培養的重要保障。
改革同時也是對當下我國研究生教育的反思和總結,對未來模式的探索,它不是一成不變的,更是一個過程。關于博士生的培養,無論“于公”還是“于己”,都任重而道遠?。?!
以“不變”(小科提供的各種策略),應“萬變”,才是各位博士生和準博士生們應該始終貫徹落實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