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流逝是平等賦予每個人的療愈,或許也是救贖。一年半的碩士學習生涯即將結束(作者為授課型碩士,其所在院部同意能力較強的學生提前半年申請畢業答辯)。都說每一個人生的當口,都有一個拼搏的時刻。
對我來說,找到一個符合自己預期的工作,是我最重要的事情之一。然而,我也收獲了某老牌二本院校事業編的offer,一路走來,經歷的事情值得分享。
先來交代一下個人背景:本科國內雙非院校+半年國外交換生經歷,績點3.7/4;碩士就讀QS150內某大學研究院,績點3.8/4,兩篇EI論文,兩篇scoups,兩次頂會口頭報告,一次頂會展貼報告,雅思7.0,一次國際比賽等。
本人深知這個專業背景并不是非常突出,只能最大程度的鼓勵自己,即過去無法改變,唯有在當下不留遺憾。
01.
某科研所“科研助理”面試
今年九月在該科研所官網瀏覽科研動態時偶然發現其招“科研助理”,工作的主要內容大抵與文獻、實驗室和其它所內工作有關。事實上,在我的印象里,國內確實有不少本科生在保研前就立志從“科研助理”著手準備了;還有些碩士把“科研助理”作為申博的跳板。
其實,該研究所在北京,作為業內唯一頂尖研究所,我心目中的它顯得更加“神秘”和“高大上”。隨后我毫不猶豫的注冊系統,填寫相關信息。
半個月以后,該研究所老師給我打電話說讓去面試,去時帶一份“作業”《數據庫使用申請表》作為面試的補充。整個面試環節持續二十分鐘,四位老師一共問了我五個問題。它們大抵為:
- 你說一下你交的這個表的設計思路;
- 你對我們所的認識;
- 你的文章都發在了哪些期刊上;
- 你家不是北京的,那你為什么要跑這么遠來面試,應聘動機是什么;
- 以及你說一下怎么做好這份工作。
換句話說,五個問題幾乎是面試中的常見問題,但是確實很有針對性,一不留神就會給人“客套的答復”和“假大空的感覺”。
面試結束后,我在北京逛吃了幾天。換句話說,我幾乎不擔心面試結果,這大抵像完成了一件“任務”。事實上,面試時我發揮的并不是很好。即老師問“家離得遠,如果長期在京工作,會想家嗎?”我當時感性的回答道“:當然會滴,我比較戀家”。(這個回答堪稱教科書級別的踩雷)
結果如我所料,我并未收到該研究所的入職邀請電話。但入圍即肯定,我特別感謝面試我的各位老師,這也是我的一次非常寶貴的經歷。
02.
兩高校行政崗求職經歷
科研所返程后,我又馬不停蹄的參加了國內兩所高校行政崗報名工作。
第一所C9高校位于東部地區,也是我的夢校之一。
在登錄報名界面后,我發現系統顯示“請上傳推薦信”。這讓我不知所措后突然恍然大悟,我的理解大抵為“雖然你成績不差,文章也有,但是有人推薦更是錦上添花”。
隨后我又翻看該行政崗位工作細則,以及“推薦信”具體要求和格式。即必須有校內副教授、教授;或者與該崗位招聘專業相同或相近的大牛推薦,才有被學校審核的資格。(注意,是審核進面資格,而不是拿到了推薦信就能被錄用)
第二所C9高校位于中東部,是又紅又專。
在仔細查看其招聘細則后,我發現也許我并不適合“坐辦公室”,即從事思政類,宣傳類工作?;蛟S是因為長期在國外讀書的緣故,或許是專業不對口,或許是沒經驗。
換句話說,正如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美國前能源部部長朱棣文博士在哈佛大學畢業典禮的演講中說道的話“:生命太短暫,你必須對某樣東西傾注你的深情”。于是我毅然決然也選擇放棄。
其實,我有時也容易搖擺不定,跟著別人走,看別人報什么我也報什么。冷靜下來仔細回想這兩次求職經歷,可不就是“隨大流”。即我不了解崗位細節,專業也不對口,這樣的工作還是留給更適合它的人來做??傊?,這兩次的求職經歷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真正去尋找內心熱愛的崗位到底是什么。
03.
某老牌二本高校事業編
有了前幾次的經歷,我變得更加自信和從容,也繼續尋找合適的崗位投遞簡歷。
一天上午我正在兼職,突然接到了某老牌高校二級學院發來的面試短信,即按照1:1面試入圍比例,我已被他們“看中”,希望能按時參加周六的面試。
我申請的崗位是非常傳統的教學崗,說的直白一點就是大學老師,給學生上課。單位那邊的具體考核內容為“入圍面試環節;30分鐘以內的說課,面試答辯;評議科研成果;心理測評;體檢;政審以及不少于一周的公示”。
事實上,整個面試過程很順利,我的說課環節比較穩。此外在回答評委老師提問時,我也吸取了某所面試失敗的“教訓”,最大程度上表達自己內心真實想法。答辯結束后,評委老師們與我互相感謝,我退出線上面試會議室。
之后就是等待讓人緊張的“心理測評”環節,這個環節也是最磨人心態的環節之一。該學校負責招聘事宜的教師把所有的面試人員都拉到一個QQ群里,集中通知各類有關事宜。然而,在群里的我們多了些“無措”和“尷尬”。即我們都想找彼此聊天,但怕遇到“競爭對手”,唯有耐心等待老師的通知。
不過這個環節也讓我學到很多,該單位對非常優秀的應聘者提供“心理測評”重測機會,這也彰顯了單位別樣的嚴謹(不一棍子打死所有的應聘人員)和人為情懷。(小tips:聽朋友說,有的用人單位只給一次測評機會。然而被試者在心理上沒問題,或許因為測評時過度緊張,周圍環境嘈雜,系統操作失誤,想太多等各類因素造成某一維度得分異常,測量結果失真,丟掉進入下一輪的資格)
到此處,我已走完及其重要的兩個環節。同樣我也知道“積極思考,大膽提問”的重要作用。在漫長的等待過程中,我積極的與單位的領導、老師表明我的心跡,即我的應聘動機、我對該崗位的理解、我的職業規劃、以及最重要的一點,你來了該單位能做出什么貢獻。
沒有一個領導和同事喜歡來了把單位搞得烏煙瘴氣的人,不認真工作的人。單位領導和老師也給予多次正向反饋與回應,并指出在我的身上,看到了年輕人的朝氣和干脆。(小tips:網上確實有很多經驗貼寫到,盡量不要在錄用前向單位打聽進度、錄取情況,這會招來他們的反感)
其實我更想說的是,向用人單位“表明心跡”和“打聽進度”本就有本質區別。前者偏向于介紹自己和情感宣泄,后者更偏向于明確的目的。態度很重要,表明態度的方式也很重要,用人單位火眼金睛,我們這些應聘者的“小心思”他們真的會一眼看穿。
多天的等待終換來“上岸”,回首這次的成功,我大抵覺得其與我有明確的目標、恰當的實力、以及敢于表達自我有關。
希望大家在求職路上,首先攢夠能打的科研成果,選定合適的目標單位,大膽嘗試;此外還要有一定的溝通能力和勇氣,敢于表達自我?;蛟S不經意的一個環節會讓目標單位覺得你就是那個“他們要找的人”。
